今天是
天气预报:
我市依托6.18平台大力推进港城崛起
【发布日期:2009-05-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主动融入海西建设 创新机制谋求跨越
我市依托6.18平台大力推进港城崛起

自2003年第一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即“6.18”)举办以来,莆田立足区位优势,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以“项目对接,资本汇聚,技术荟萃,人才云集”为主题,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注重对接、注重转化、注重实效,有力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有力地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力地推进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唱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永恒主题歌。

运作: 三天盛会 常年对接

本届“6·18”,虽然面临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下滑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但莆田市委、市政府通过积极主动作为,创新工作思路,突破作为空间,凝聚了全市上下合力。按照“三天盛会,常年对接”的工作要求,认真制定了《莆田市建立6·18项目成果推介长效机制的实施方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及举办多种形式的专场洽谈会等方式,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的联系,增强项目对接的针对性、提高项目对接的实效性。截至目前,已先后举办了20多场项目对接专题活动,积极为企业寻找项目源,包括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福州大学和华侨大学等省内外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了一系列项目洽谈对接活动。
为了创新对接模式,我市积极发挥中科院技术、人才等优势,为莆田市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成果支持。六年多来,我市与中科院互派挂职干部,与中科院的合作得到进一步提升。中科院先后派出10名高素质科技人才,参与我市海洋产业经济、 “数字莆田” 政府信息化平台建设、废水物理生态工程治理工艺等33项课题研究,其中承担省级重大科技专项8项,市级科技项目25项。在中科院选派科技副职来我市挂职的同时,我市也分别从市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选派5批共15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到中科院院地合作产业局、遗传发育所、自动化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所、武汉水生所、福建物构所、广州化学所以及广州南海所挂职,在引进人才、项目对接等方面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通过院地合作,共对接项目140多项,其中,引进中科院海洋所、遗传所、物构所、自动化所、长春光机所和广州水产所等16个研究所的科技项目81项,目前已投产53项。在院地合作的推动下,我市已初步形成以“六个基地两个中心”(即长心麒麟菜养殖及加工基地、蔬菜航天育种种苗基地、“皱纹鲍”养殖基地、水产繁育基地、药(食)用菌研究推广基地、纳米服饰研发基地、液晶显示LCD研发中心、纳米涂料技术中心)为核心框架的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网络格局,为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成效:借助平台 尝到甜头

六年来,我市借助“6·18”平台成效凸显,成为我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生产力水平,实现项目、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的重要载体。六年来,我市通过6·18平台,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促成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科技成果在莆田转化落地,推进了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产结构比例从2003年的15.5:49.9:34.6调整为2008年的12.3∶56.5∶31.2,工业加快发展,2008年实现增加值300.08亿元,增长19.1%;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7.3,提高7.1个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0家,总数达到1020家。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2008年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农户55万户,实现产值95亿元;服务业继续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业保障服务能力增强。
通过6.18平台,我市项目带动持续深化,企业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对接生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项目。我市参加六届“6·18”以来,共对接协议和合同项目近1000项,带动投资达156.89亿元。这些项目的转化升级,有力推动我市项目带动的实施,拉动我市投资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3年的59.30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299.58亿元,年均增长38.3%。
通过6.18平台,我市企业技术持续创新,引领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品牌建设、技术中心建设取得明显进步。2008年新获中国鞋类出口基地国家级区域品牌1个,全市累计达6个;3家企业获中国驰名商标,全市累计达10个;12家企业获福建著名商标,全市累计达80个;29家企业获福建名牌产品,全市累计达119个;标准和标准化工作不断推进,8家企业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制定,其中华昌首饰《千足金镶嵌牢度的规定》被正式确定为国家标准,华隆机械参与主导矿山机械行业标准修订;技术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3家企业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累计达15家;12家企业获得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市累计达33家。
通过6.18平台,我市产业集群持续壮大。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电子信息、林产加工、医药医疗器械、制鞋、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工艺美术、机械制造、能源、化工等十大产业集群,大力开展项目成果对接和转化工作,有效地提升了产业的发展层次和集聚功能。2008年,十大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58.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94.4%,比增27.6%,拉动规模工业增长26.1个百分点。其中制鞋业产值达210.16亿元,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目标,食品加工业产值达140.78亿元,提前三年实现“十一五”目标;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业年内也将超过百亿元。

进程:抓住机遇 持续作为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6·18 ”成为我市集聚各方优势资源的有效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平台品牌,形成“三天盛会、常年对接,永不落幕”的态势,成为我市中小企业借势登高不可或缺的有效载体。今后,我市借“6.18”平台持续作为,将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为契机,加大6.18工作力度,进一步拓展6.18平台品牌效应,高起点地推进科技创新,持续把6.18工作贯穿到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贯穿到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的进程。
如今,海峡西岸经济区已经列入国家明确支持的重点区域,从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福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莆台科技合作,适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有利时期,发挥我市妈祖文化、对台近捷、民间交往密切及港口资源丰富等特殊优势,进一步加强两岸科技合作与交流,探索与台湾高校、科研院所建立“6.18”信息平台和邀请机制,邀请更多台湾高端科技专家来我市对接项目,争取莆台项目对接有一个新的突破。 (时报记者 林锦堂)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