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时光在飞渡,历史在前进。60年来,浩瀚的木兰溪养育了4200平方公里丰饶肥沃的土地,养育了300万智慧勤劳的莆田人。6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闪光一瞬,而定格在编年史中的人和事是如此之多。“文献名邦今胜昔,壶兰雄邑慨而慷”,60年里,有多少难忘的事件值得我们记忆,有多少鲜活的面孔值得我们重温,有多少珍贵的镜头值得我们收藏,真是:流金岁月,创世华章!本报3今日起推出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系列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城南城北改旧貌 厢东厢西换新颜
荔城60年间扩大了25倍
新体育场
图为旧体育场
城市变迁是时代步伐的生动写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莆田城市以令人瞠目的快速发展赢得了世人的尊敬。翻开历史的篇章,莆田市民记忆犹新,因为这里面有很多故事很多细节是我们今天和明天都不应该忘记的,因为它们记录了我们60年的足迹。
建市前,莆田城区的房屋多为土木结构楼房,城区的道路有着“九头十八巷”的简称,最繁华的闹市中心是古谯楼前的“十字街”。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座四层楼建在莆田县人民政府大门口,人们称之“高楼”,周围雷山巷口、百货商场、胜利路中段构成了中心城区,街巷总长5.93公里,城区面积不过2平方公里。到了1983年莆田建市,市区面积也只有区区的4.7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仅为5.6万人。
城南城北改旧貌,厢东厢西换新颜。建市以来,莆田大举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推出三批“城建18个项目”,城市建设高歌猛进,城区规模发展到现在的48.8平方公里。特别是近年来,在实施“北扩南进,东改西建”的城市建设战略过程中,亮点频现:以文献路为中心的旧城区改造,中心城区新形象进一步塑造;北部行政中心板块已基本形成,随着城涵大道、东园路的打通,以大规模造城计划更新地产格局;东部文化体育中心板块,在福厦路外移、文体配套不断完善下,以延寿路为中心线,东部新开发区日渐形成;南部通过实施荔园路南伸、延寿路打通等路网建设,以老福厦路为框架的南部新区形成。而到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将达50.3平方公里。
昔日偏僻的乡村变成了繁华的市区,低矮的民房变成了高楼大厦,拥挤的小巷变成了宽敞的大街,杂草丛生的荒山变成了环境宜人的公园。城市的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 (时报记者 凌明信 通讯员 郭南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