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吴祭文化探源
【发布日期:2009-06-1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吴祭文化探源

渤海家声大,延陵世泽长。日前,“莆田市吴祭文物保护中心”在黄石镇水南村重兴街吴祭宗祠挂牌成立,这对吴祭文物信息的采集、收集、整理、存储和发布;以及修复保护吴祭千年墓(祠)及吴祭文化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时报记者 吴芹芹 文∕图

吴祭后人画的吴祭像

▲安放于吴祭祠之中的唐、宋、明留下的墓志铭,其中“唐工部员外郎吴公之墓”为重修时朱熹所书

▲祠额“唐工部员外郎吴公祠”为朱熹所书

▲吴祭祠中的吴祭像

▲吴祭墓

唐朝公布员外郎、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吴祭墓(祠)位于荔城区黄石镇水南村鳌峰,坐东向西,占地2013㎡(其中陵园1858㎡,祠堂155㎡),四界分明。吴祭墓(祠)建于唐代,宋明重修。墓呈风字形,前有五级墓埕、墓池瞪规制与世界吴姓祖宗泰伯墓相同。祠在毗邻的“重兴寺”内东,祠额墓铭“唐工部员外郎吴公祠”、“唐工部员外郎吴公之墓”为重修时朱熹所书。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均由吴祭及其后人置田亩,建造重兴寺,供养和尚,由和尚守望墓(祠)。解放后,墓(祠)由后裔保护。1997年成立“文物保护理事会”专门保护。1997年12月31日由原莆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0月27日由市政府公布为省辖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祭为泰伯第六十二世孙,字孝先,号道成,生于唐开元6年(公元718年),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记载,吴祭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善进乡。22岁中举,25岁授浙江主薄,37岁任工部屯田员外郎,51岁起官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史记:“祭居官清廉,勤政为民。”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享年86岁。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至衰。在此局势下年过六旬的吴祭,为避战乱,携家眷30余人前往福建侯官(今闽侯),后又迁莆田北隅灵岩山,再徙居黄石之沈浦。吴祭为最早入闽,开发福建的先贤之一。定居莆阳后,率民开垦莆田的南洋和北洋万余顷。开沟挖渠,建海堤,围滩涂,兴修水利,抚民安民。吴祭出生中原望族,居莆阳后潜心办学,广设书院,教化乡民。宋左丞相陈俊卿赞吴祭为:“大哉儒宗,百世仰止,粤从中州,居莆水南,五侯似绩,国堞永纪,袍笏俨然,尊共瞻盯hellip;hellip;”。

吴祭后裔在莆田黄石一支于宋代分18房系,在福建、广东、浙江、海南、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加拿大、欧美等初步统计116支系400多万人。其中,唐、宋、元、明、清后裔中,有国师吴大田,状元吴淑告等,有明文记载的进士就有141人,堪称“进士家族”。 吴姓族人于明清之际迁徙宝岛台湾,现多分布在板桥市、台北市松山区、三重市、云林县、高雄县、台南县、嘉义县、新竹市等地。吴姓人口全台湾排序第7位。吴祭后裔在台湾地区的就有50多万人,被台湾人称为“阿里山之神”、世代供奉的的吴风,是吴祭第32代裔孙。近代和现代,吴祭后裔中有广东湛江抗法英雄南柳人,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等,为官者、高科技人员、巨商富贾、“世界佳丽”、 “国际棋手”等等,不可胜数。

吴祭的丰功伟绩,后裔众多荣耀,使海内外、来吴祭墓(祠)瞻仰朝拜的日益增多,寻根问祖人员纷沓而来,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来祭拜的吴祭后人更是接应不断。文物中心的顾问吴永坤告诉记者:“吴祭文物保护中心的成立对于研究吴姓源流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吴祭墓(祠)对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和发展区域间的经济,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唐代吴祭墓(祠)正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