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的莆仙戏演出场面
周末晚上九点,记者拨通了陈纪联先生的电话。当聊起莆仙戏的过去历史,这位甘于淡泊、不善交际的老人,却一下子打开话匣子。他的脑海里储藏着太多有关莆仙戏的内容。陈纪联从小对莆仙戏熏陶渐染, 1959年,他考入晋江艺校编导班,先后在仙游文化局创作室、莆仙戏编剧小组、仙游文化馆、市文化艺术研究所工作,为莆仙戏发展默默地作贡献。倾听他的回忆,你能感受到他对莆仙戏一草一木深厚沉笃的情感;而顺着他的回忆,你能触摸到莆仙戏的历史脉络,你能重温到那一段段鲜活的历史片段。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是城市的脉络。在莆田60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发展旅程中,首值一提的是被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莆田是一座用戏剧传唱春秋的城市,戏剧把世代流传的清音淳韵带到北京,带到世界许多地方。
用戏剧传唱春秋
作为福建五大剧种之一的莆仙戏,肇始于唐代,成熟于宋元,繁盛于明清,辉煌于当代。1957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上,莆田向与会者介绍:莆仙戏拥有近千年的历史、5000多部剧本、3000多部剧目。惊人的数字,轰动一时。1959年,莆仙戏《团圆之后》《三打王英》一道被选送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献礼演出,此举开莆仙戏晋京演出之先例。《团圆之后》荣进中南海献演,《三打王英》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百岁挂帅》同台,为人民大会堂落成开台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陈毅、贺龙、罗瑞卿、彭真等出席观看演出,并上台接见全体演员,合影留念。莆仙戏震动神州剧坛,誉满京华。1979年,《春草闯堂》晋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1982年,《状元与乞丐》晋京演出;1983年,《秋风辞》晋京演出;1986年,《鸭子丑小传》在人民大会堂演出,都是饮誉京华。可以说,莆仙戏群星灿烂,光照千古,这也是文献名邦文化绵延久远,长盛不衰的力量所在。
13岁开始从事戏剧表演的陈星火,在1982年莆仙戏《状元与乞丐》晋京演出中扮演状元丁文龙一角,蜚声剧坛。后来他又担任省艺校莆田分校校长一职好几年,为莆仙戏培养一大批的好苗子。陈星火回忆说,他本来在莆仙戏一团,后来为《状元与乞丐》一剧成功晋京演出,他被借用到莆仙戏二团。当时,全国只有京剧的8个样本戏,而莆仙戏晋京演出,是久旱逢甘霖。南宋诗人刘克庄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生动描述其时莆田平民百姓万人空巷、争先恐后“入市看新场”“人趋似堵墙”观看“优戏”的盛况。“优化”就是莆仙戏。现在莆仙戏有百来个剧团,这充分说明莆仙戏历史悠久,繁华昌盛。就是在英国博物馆里,也有莆仙戏方面的记载。
春草年年绿,团圆代代传。陈纪联回忆说,莆仙戏《团圆之后》和《春草闯堂》脍灸人口,演遍大江南北,深受亿万人民群众的热爱,赢得戏剧界的普遍赞誉。《团圆之后》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悲剧”、“俄罗斯孔罗荪《大雷雨》一样的大剧本”,晋京参加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后,中国戏剧协会两次召开座谈会,陈纪联的父亲陈仁鉴的剧本也在《文汇报》上连载,每周刊登一场剧本内容。之前,中国报纸从未有过刊登某一剧本的先例,1959年《文汇报》连载《团圆之后》剧本,是一次破例。中国戏剧研究院郭汉城副院长后来对此评价说:“上海满城争说《团圆之后》”。1960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定,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把《团圆之后》拍成舞台艺术片《同命鸳鸯》。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团圆之后》一书,该剧到哪座城市演出,书就分到哪座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各剧种包括京剧、曹剧、越剧、粤剧还组织到香港、台湾、泰国演出,特别是越剧,到泰国演出时,泰国公主也前往观看。《参考消息》也作了相应的报道。陈纪联说,1950年代中期至1979年,是家父陈仁鉴先生莆仙戏剧本创作的黄金时间段,后来,他从事戏剧理论创作,1995年清明时,家父作古。当时,郑怀兴在《清明时节悼先生》一文中写到:“先生先以大悲剧《团圆之后》蜚声剧坛,后以大喜剧《春草闯堂》扬名天下”,是对陈仁鉴先生“寂寞的人生,辉煌的事业”的最好评价。
目前,莆仙戏剧团有121个,每个剧团日均演两场,每年在乡村巡回演出6万多场,吸引观众3000多万人次。江口镇东岳观 ,在迎接新千年曙光的2000年,一年演出莆仙戏181天,362场,创造了一个记录。近年来,在传统古装戏开演前加演现代文明小戏,在莆仙戏剧团中蔚然成风。此举不仅受到群众欢迎,也提高了剧团的美誉度,更成为普及公民道德的新载体。现代的剧情、全新的角色、精彩的演出,与流传千年的传统剧目相辅相成,构成了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用民乐连接世界
60年来,莆田打造出一大批文化精品,莆仙戏《江上行》在首获中宣部命名的“五个一工程”奖后,2004年又获得国家最高艺术奖——文华新剧目奖,也是我省戏剧类唯一获此殊荣的剧种。莆田还设立了“百花文艺奖”“文艺突出贡献奖”“云里风文学奖”“林光霖摄影奖”,有力促进了文艺精品的建设。福建莆田籍知名作家杨金远的小说《官司》被中国名导演冯小刚改编成电影《集结号》,创造了2.6亿元的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并获得第二十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台湾金马奖、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故事片奖。他的新作《下南洋》已被央视买断版权,将改编成大型电视连续剧。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莆田文化设施取得历史性突破,我市先后建成了市群众艺术馆、鲤声剧场、荔城区文化馆、莆仙大剧院,新建市图书馆,市博物馆也在筹建中。全市还建有一大批村级文化室。
莆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是我省文物大市。现在有天中万寿塔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27处,县(区)级400处。其中涉台文物20多处。黄石东华闰五搭桥亭、东海送王船之类的民俗民风文化星光灿烂。
莆田还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举办了全国地市首创的莆田文学节。农村文化日益活跃,夏日的晚上或秋月的黄昏,在广场上,山区妇女健身秧歌扭了起来,自成一景。社区文化蓬勃发展,十音缭绕,具有独特风神韵骨的莆田民乐,悦耳之声回荡在社区的楼群间。
四海恩波颂莆海,五洲香火祖湄洲。妈祖有“海上和平女神”之称,妈祖文化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两岸共同精神财富,也是维系两岸同胞感情纽带。妈祖文化互动两岸民间往来,从1987年起,台湾妈祖信众就积极到湄洲进香。1989年5月,台湾朝圣船队首次直航湄洲岛。今天,妈祖文化已经成为莆田新港城一张名片,全世界已有2亿妈祖信众,分布在26个国家和地区。自北宋起,一千多年过去了,岁月流逝犹如大浪淘沙,只有妈祖信仰生生不息。□时报记者 凌明信
魅力十足的涵江女子车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