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75岁的廖丽珍老人都会早早来到梅峰寺,随一班老朋友练拳舞剑。吃过早饭,她来到市老年大学上太极剑、国画、剪纸、健身球等课,没有课时,就跳跳交际舞。这是众多在市老年大学上学的花甲古稀学子的幸福生活。
伴着年轻共和国走过60载光辉历程,从农村到城市,莆田老年人生活过得越来越精彩。
台湾宜兰南阳义学参访团来市老年大学交流时,许多客人羡慕地说,莆田政府为老年人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真是太幸福了。
莆田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老年人在知识、信息掌握等方面处于劣势,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生命质量。
对于老年人而言,过一个有质量的晚年生活,是一种幸福。
市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玉英说,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今天,我们必须加速发展老年教育,让老年人继续学习,从而扩大视野,赶上时代前进步伐,享受着社会进步带来的幸福。
早在2001年,黄玉英到老年大学工作时,就曾到莆田所有乡镇调研老年人生活状况,农村老年学校大受欢迎的程度给她留下很深的印象。许多老人对她说,自参加学习后,老年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家庭更加和睦,邻里更加友好,特别是保健知识及农业技术让他们受益匪浅。
莆田300多万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有37.2万,占总人口数13.1%,这意味着我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作为曾经为共和国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年人来说,他们依然是社会的一笔宝贵财富,即是晚年,他们仍通过不同方式为社会发展默默地奉献着。
莆田的老年教育事业,从1986年创办第一所老年大学到如今全市老年大学(学校)827所,乡镇以上全部建校,村(社区)八成建校,在校学员达5万多人,超过全市老年人总数的十分之一。这些数字的背后,有着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翻开市老年大学建校20年的画册,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是莆田老年教育的一个缩影。20多年间,老年大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从蒲星堂校区到市老年活动中心再到现在东岩山公园校区,从规模50多人到如今1200多人,校舍面积由原来不足100平方米到现在4000多平方米。可以说,老年大学的出现,标志着莆田老年教育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老年人更加幸福的生活来了。
今年86岁的林顺英老人是凭着一篇自传作文“考”进老年大学的,从而成为莆田首批“幸运儿”,20多年来,她坚持在校学习,成为一位不愿毕业的“留级生”。林老曾在山区庄边中心小学教书,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小学教师,能文能武,经常下乡为群众义务演出。退休后,闲不住的她还当过实验小学代课老师及出口海外的麻鞋厂技术员等。林老说,改革开放前,不论农村还是城市,老年人的生活一般都很单调,除了带带孙子,读读书,看看报,基本没有别的娱乐活动。老年大学的出现,让老年人看到重焕“第二春”的希望。林老说,读了老年大学,生活变得充实了,人也更精神了,最大的收获就是学到保健知识,此外还有书画、诗词,陶冶了情操。
75岁的陈恩厚老人1995年退休后也选择进老年大学,学了十多年的诗词书法,造诣颇深,作品在一些全国性的展览中获奖,还出版了一本书法集。此外,太极拳、太极剑、“打十番”等也样样通,真可谓多才多艺。
而廖丽珍从市医院退休后10年间无所事事,除了做家务,带带孙子,晚上看看电视,其他的学习娱乐几乎全无,生活极为单调。前年,在一老朋友推荐下,她上了老年大学,一口气学了剪纸、国画、太极拳、太极扇、太极剑、健美操、健身球,接下来还准备学习摄影。市老年大学教务科长邱志明介绍说,廖丽珍的剪纸很有名气,社会上不少人向她讨要作品,其国画牡丹作品还成了她女儿家的装饰画呢。
华亭陈老伯是个地道的农民,上的学不多,没想到活了七十多年了,还能赶上了上“大学”,让他着实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陈老伯说,过去没有老年学校时,农村老年人平常也就侍弄一点菜圃或果树什么的,偶尔也打打麻将。到学校上学后,还真学到不少保健知识和果树栽培技术,更深入了解国家大事,跟上了时代呢。
新中国成立60年,也是莆田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60年,课程从最初的传统文化、养生保健,扩展到今天的电脑、外语甚至金融等,有传统课程、现代课程以及特色课程等42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齐全,今年七月份市老年大学还荣获“全国先进老年大学”称号等。
活到老,学到老。终身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思潮。黄玉英说,福建从2005年开始把9月28日列为终身教育日,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重要的一环,是一项年轻的不老事业,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或是未来,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时报记者 郑育俊
春游活动
文艺演出
考察南日岛海洋经济
军鼓队
学员自编的部分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