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苏明发的妈祖情结
【发布日期:2010-01-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苏明发先生是旅居新加坡的莆田人,性格爽直,为人诚恳,非常热心牵线搭桥,为家乡办好事。莆田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苏先生心上烙下深深的中国印。改革开放初期,他就率先回乡探亲。有一次,在他老家梧塘林外,他对我说:“虽然家乡还较落后,乡下的lsquo;粪池rsquo;味道不好闻,但还是喜欢回来,喜欢家乡这种味道,”这种惊人的肺腑之言,令人震撼。我把它解读为血浓于水的中国情结、妈祖情结。“子不嫌母丑”。多年来,苏先生不遗余力,尽其所能,在新宣传、鼓励旅外乡亲回乡办公益事业、投资兴业,功不可没。因此,他像港胞郭祖基一样,被人称为新加坡的“统战委员”。
二十年前,我以莆田县委分管侨务工作的副书记身份访问新加坡,受到了莆仙三个会馆乡亲们的热情欢迎,因与苏先生是梧塘老乡,更是无话不谈。当年,苏先生已是新加坡轮胎业的佼佼者,且身兼数职,他是南洋莆田会馆主席,又是兴安天后宫主席,还是荔城俱乐部主任,是个社会活动家。当年访新期间,同行的梧塘镇党委书记关心国整天粘着他,让他当向导,开自驾车到各地拜访梧塘籍的企业家。鼓动他们回家乡投资兴业。苏先生则把自己的生意放下,陪着关心国来回奔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苏先生的鼎力帮助下,梧塘镇继江口之后,在全县第二家兴建了侨联大厦。林金钵、刘新楼、王文顺三人还捐资一百万元,为梧塘一中建了新教学楼。在外的梧塘乡亲纷纷慷慨解囊,捐款兴建卫生院,并在所在村修桥、铺路,盖学校,建自来水等,使梧塘侨乡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很多投资者。梧塘迅速跃入全县先进乡镇行列。笔者亲身经历了这个沧桑巨变,亲身感受了苏明发先生外籍“统战委员”的作用。譬如,有一天,苏先生带我和关心国到金钵公司去“募捐”,我们拘泥于“内外有别”的规则,不好意思开口,苏明发则熟不知礼,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阿钵啊,梧塘建侨联会,怎么样?我看你出一万新币(合人民币5万元)吧!”林金钵先生二话没说,满口答应,令人感动和钦敬。没有苏先生这个特殊角色,事情会如此顺利吗?
实话实说,苏先生事业有成,但并非巨富,不过,他身上有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因为他有深深的故乡情结、妈祖情结,也就是中华情结,他的朋友遍天下,威望很高。
1979年至1990年,苏先生身兼三职,在他任内,他多次率团前往湄洲岛朝拜妈祖,特别是妈祖羽化一千周年时,苏先生组织一支两百多人的新加坡妈祖朝圣团,浩浩荡荡到湄洲岛祖庙祭拜,在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中引起了轰动。《福莆仙人物誌》说,苏先生开创了新加坡大规模组团朝拜妈祖的先例。并说在苏先生任内,1988年,他有远见卓识地购置了芽笼33巷25号,作为会馆和天后宫的新址,作了一件弘扬妈祖文化的善举。
2002年,我到新加坡探亲时,是个草民。但苏先生接到我的电话后,立即驱车到我住处,把我接到他的公司,与我促膝谈心,畅叙别后情景,使我有“他乡遇故知”之感。当天留我共进午餐。之后,多次邀我到他公司叙旧,并分别相邀王文顺、陈青、王福顺(福莆仙公会主席)等聚会,说白一点,够意思、够朋友。人在天涯,这种情谊格外温馨,难忘。探亲期间,恰逢妈祖诞辰,新加坡《联合早报》提前发了新闻,说当天天后宫用兴化卤面招待信众。我们举家前往朝拜。我发现天后宫比1989年壮观多了,的确是“重建庙宇、再塑金身”。妈祖由原来二楼移置一楼大殿中央,信众络绎不绝,宫里宫外灯火通明,烟雾缭绕。当天,双用机里播放莆仙戏阿妹丕的唱腔,埕头有许多地道的莆田妇女穿着红衣衫在忙碌着,一桶桶用蛤蜊、香菇、虾肉煮的兴化卤面,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红衣妇女用地道的兴化方言,招呼妈祖信徒,我心中情不自禁地升腾起一种民族自豪感,以及莆田自豪感,因为妈祖是莆田人民的女儿。我同苏先生谈起此事时,他喜形于色,很有成就感。妈祖在新加坡影响日益扩大,信众越来越多,这里凝聚了苏先生的满腔心血。“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苏先生笑逐颜开,还跟我谈起他的许多设想、心愿,他原来想再组建剧团,演莆仙戏;还想请莆仙戏剧团赴新加坡访问演出;还想把莆田的枇杷、龙眼、荔枝出口到新加坡;还想了解苏氏族谱hellip;hellip;
苏先生的全身心打上了妈祖情结。 (许培元)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