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师泉井见证两岸同根
【发布日期:2010-02-0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湄洲妈祖庙分灵的第一座行祠平海天后宫,是世界仅存的几座宋代最早的天后宫之一。
天后宫大门脊檩上保留“大功德主将军靖海侯兼官福建水师提督军务施琅重建”铭文,大殿存施琅《师泉井记》勒石和乾隆十五年闽浙总督喀尔吉善撰立的《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大殿上方挂着“神昭海表”横匾和独特的“皇帝万岁万万岁”直匾,宫前有“师泉”井。这些历史文物已成两岸同根同祖的实物见证。

师泉井见证两岸同根

平海天后宫师泉井

师泉井记

平海天后宫重修碑记

平海天后宫位于古平海卫城南门外之平海湾,背靠朝阳山,与湄洲岛一衣带水。创建于妈祖升天后十二年的宋咸平二年(999年),是湄洲妈祖庙分灵的第一座行祠。
据有关专家研究鉴定,平海天后宫与湄洲祖庙、港里天后祖祠、天津妈祖庙以及台湾鹿港天后宫等均为世界仅存的几座宋代最早的天后宫之一,当时称为灵慈宫,明代扩建后,易名天妃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改名天后宫。占地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64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门、内庭、大殿及两庑。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面阔5间,进深5间。
天后宫大门脊檩上保留“大功德主将军靖海侯兼官福建水师提督军务施琅重建”铭文,大殿存施琅《师泉井记》勒石和乾隆十五年闽浙总督喀尔吉善撰立的《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大殿上方挂着“神昭海表”横匾和独特的“皇帝万岁万万岁”直匾,宫前有“师泉”井。这些历史文物是两岸同根同祖的实物见证,是研究清政府统一台湾和保卫海疆的重要资料。
历尽沧桑的平海天后宫,几经修葺,仍古色古香,飞檐走壁,雕梁画栋,椽、条石、柱等数量均为108。大殿的大屋顶和廊庑由108根木柱承托着,被称做“百柱宫”;宫内檐下四周用108块青石砌成,组成内院埕;师泉井用108块青石砌筑成少见的方形井。建筑设计独具匠心,寓意深刻,108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数字,是易学中的一个“大周天数”,意味着阴历与阳历三个“小周天”后的又一次契合,象征着圆满;又是佛教中的吉祥数字,如佛珠通常是由108颗组成。“108”在天后宫以良好的寓意、有趣的方式再三被使用,形成一大特色。施琅为什么要重建天后宫?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靖海侯将军施琅奉旨率领水师3万余众进剿澎湖,驻此候风收复台湾。是年10月29日,施琅将军率水师由厦门澳开驾北上。11月3日抵达平海卫澳集训。当时,该地已七个月不下雨,旱情严重,饮水十分困难。长达21年的截界迁民使这里村落败墟,闾井漂废。将士们士气低落,军心不振。施琅心急如焚,千方百计解决饮水问题。有一天,施琅带领几员副将及侍从,到处寻找水源,眼前出现一座宫殿。问一位老百姓,方知此乃“妈祖宫”。于是,很虔诚地拜祷妈祖,转眼间,泉水滚涌,这就是“涌泉济师”美名的由来。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军从铜山出发,莆田人总兵吴英和朱天贵所部为该军主力,在澎湖与郑军主力刘国轩部决战,经七昼夜激战,打败郑军主力,控制澎湖列岛,郑氏政权投降,祖国统一。
施琅和将士立下赫赫功勋。大军班师回朝之时,施琅重修天后宫,并立“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牌匾,以 表对康熙的忠心。上奏朝廷,康熙皇帝褒封妈祖为天后,并在平海天后宫用108块石头重新修葺成深10米、周长3米2的方形水井,又撰写《师泉井记》。
《师泉井记》中多次提到有关妈祖的灵助,如“天妃行宫”、“祈吁神聪”、“拜祷之余”、“灵光幽賛”、“佐祐戎师”等。施琅通过“平海浚井得水”之事,稳定了军心,使征战大军的“练兵整船”得以施行,缓解了备战之急。
施琅收复台湾,凯旋回朝,面奏皇帝,终获皇上批准,立即派员在平海重修天后宫。清乾隆己巳年,福建水师提督、钱塘人张天骏召匠重修天后宫。
清光绪六年(1880年),平海天后宫重修中殿。兴化府知府沈定均题联:正养锡飞泉,万人济师功台岛; 坤灵奠平海,千年祖庙对湄洲。
平海天后宫经过施琅、张天骏等修复保存至今。最可贵的是其建筑群仍然保持宋代以前的“工字”厅布局结构,这在现存的我国南方古建筑中实为罕见。
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农历九月初九,是平海天后宫创建一千周年的纪念日,海内外各界知名人士以及当地群众约二千人在这里举行隆重纪念活动。2008年12月26日,国台办、国家文物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在泉州天后宫共同举办“涉台文物保护工程启动仪式”。首批启动的15个涉台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全部来自福建省。其中,平海天后宫榜上有名。
如今,这座千年古宫以其特有的历史光彩和建筑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同时也引来了众多的海内外妈祖信徒前来膜拜、朝圣。(林煌柏 谢庆胜 陈长清)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