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俞氏“博多版”申遗保护传承
【发布日期:2012-03-2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俞氏后人雕刻的双面砚台

600年前,莆田人俞良甫东渡日本从事雕版生意,他所刻的书,因选本精良、字体隽秀、版面整洁,被日本读者誉为“俞良甫版”(也称“博多版”),至今仍被日本人珍藏。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雕版印刷技艺,正面临着从业企业稀少和技术人才几乎断代的窘境,再不加保护就面临灭绝。
俞家雕版印刷技艺第十八代传人俞万奇看到家传的木刻雕版技艺频临危亡,非常担忧,他呼吁政府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向莆田文化部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让传统雕版印刷得以保护和传承。
近日,记者见到了为整理传统雕版印刷术申遗材料到处奔波的俞万奇的好友吴永坤,向他了解了俞家雕版印刷技艺的相关情况。他对莆田印刷术的发展真是了如指掌。他告诉记者:“两宋时期,莆仙的造纸业有了大宗批量生产,雕版印刷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线装书籍印刷业极为鼎盛。这个时期莆田木刻雕版印书业以俞良甫为代表独树一帜。”
据了解,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的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莆田在唐代就出现了雕版印刷。而莆田人俞良甫在元代则东渡日本,将中国的传统木刻雕版印刷做成了品牌。
吴永坤说,据《莆田县志·人物传》记载,俞良甫家住莆田仁德里(今西天尾镇),他勤心学习木刻雕版,翻刻宋版佛经和文学作品,刀法娴熟,所刻书版字体隽秀,版面整洁。元朝末年,俞良甫为避战乱东渡至日本。在京都临近的嵯峨等地,侨居二十余年,积极向日本人民介绍中国古典作品,为临川寺翻印中国佛经和古典文学作品。计有《春秋经传集解》、《碧山堂集》、《李善注文选》、《唐柳先生文集》、《白云诗集》、《昌黎文集》等数十种。因为爱国,俞良甫在日本所刻之书,均署lsquo;中华大唐俞良甫rsquo;、lsquo;大明国俞良甫rsquo; 或“福建兴化路莆田仁德里住人俞良甫”等。他所刻的书,因选本精良、字体隽秀、版面整洁,被日本读者誉为“俞良甫版”。他在日期间传授技艺给日本雕板新手,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日本学者赞叹他“对日本文化之助力,实有可永远记忆者矣!”
明清时期俞良甫的后人传承传统木刻雕版技艺,家族雕刻印刷先祖遗作蔚然成风。民国时期,俞家后代以传统木刻雕版技艺印制私塾课本、描红本、历代艺文、各地族谱等,兼刻图书插图,以及版画作品。
“俞氏传统木刻雕版技艺有个特点,那就是印刷雕版以反体文字阳刻而成版面,或各种纹样的版面的版心、尾线、版口及lsquo;象鼻rsquo;在版面结构中的标志,为折叠书页而设。书籍的装订以上下lsquo;鼻线rsquo;对齐,对折书页,版心在装订后就自然成了书口。”吴永坤说,对于雕版印刷而言,这节省了木材,降低了成本。版面结构便于装订,书名页码一目了然,方便读者阅读。
随着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现代活字印刷技术的冲击,雕版印刷工艺已几近失传,俞万奇作为俞家雕版印刷技艺第十八代传人,万分着急,他向莆田文化部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在相关部门的帮助扶持下,能将俞家雕版印刷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灯不灭,薪火相传。望俞家雕版印刷技艺能焕发出新的青春和魅力。” (时报记者 吴芹芹 文/图)

》》》相关链接:

雕版印刷:所谓雕版印刷技艺,就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负责人评价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了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世界印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