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中华海洋意识与妈祖文化
【发布日期:2009-06-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中华海洋意识与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形成,并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巨大辐射作用的独立文化形态。妈祖根植于民众之中,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历史文化精神内涵;它产生于中国,又波及世界各地。如今,蔚为大观的妈祖文化已上升为人类传承文明、发展进步的世界性课题,妈祖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信仰诸多方面,本文拟从妈祖企盼之文化心理、海洋探险与妈祖信仰、海洋商贾之妈祖情结、海滨群祀与妈祖信仰,以及海洋宗教文化的意蕴及流播方面,浅析妈祖文化。

一、 海神企盼之文化心理
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已延续了一千零四十六周年,它是一种影响至深,流播久远的民间宗教文化。据史料记载,妈祖乃湄州人氏。宋绍兴二十年(1150),《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记曰,妈祖“姓林氏,湄州屿人”。元人程瑞学在《灵慈庙记》中说:神姓林氏,兴化都巡君之季女,生而神异,能力拯人患难,室居未三十而卒,宋元裕年间邑人祠之。《敕封天后志》和《天后显圣录》亦载,妈祖生于宋建隆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仅在世了28岁。

妈祖的故居湄州在福建莆田市,这是东濒大海的海滨孤岛。海湾秀屿港的特殊位置,是妈祖民间宗教产生的地理因素。在湄州岛,男人出海捕鱼,女人料理家务。她们朝夕祈祝妈祖保佑出海家人的平安,同时也企盼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妈祖信仰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的。湄州屿居民虔诚地祭拜妈祖,传播着妈祖为之拯危救难、济世救人的故事。据传妈祖还通晓天文气象,熟悉驾舟操舵,水性娴熟,能导人避凶趋吉。她还精通医术,专心慈善事业。妈祖终因渡海救难而牺牲。至今在湄州湾石顶村的村北石崖上还镌刻着“天妃故里”和“天妃祖迹,地名上林”的古代石刻遗迹。湄州岛的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头顶发型都梳着船帆状的“妈祖髻”。这种习俗源于企求妈祖庇护的文化心理。

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九日,妈祖羽化后,人们已将她视为保护神,平安的象征。为了顺应百姓祈求安定的愿望,稳定封建秩序,历代帝王们亦大力推崇对天后的祭祀。从宋微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开始,到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69年)止,天后受历代皇帝褒封共有二十六次,封号由“夫人”、“妃”、“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致使妈祖成为了历史上一位颇具影响的传奇人物。

二、海洋探险与妈祖信仰

航海事业在宋代以后的历朝中皆占据重要地位。在近千年间,海神妈祖已成为航海者的精神寄托,她赋予航海者向茫茫海洋进军的勇气。

《明成祖实录》记载,永乐七年正月,成祖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赐庙额为“弘仁普济天妃之宫”,岁时遣官祭奠。宫中的《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系永乐十四年(1416)郑和奏请成祖而立,明成祖感念海神天妃屡次庇护远航安顺,亲自撰写碑文。该碑由碑冠、碑身与碑座三部分组成,通高5.9米,是国内现存最大的郑和下西洋刻石。也是现存妈祖碑刻中的极品。因为郑和下西洋,天妃信仰在南京迅速流布,使得当地宗教文化更具魅力。

《勅封天后志》载,永乐五年,郑和第二次出使西洋,出了珠江口在赤湾前的海域“适遇狂飚,祷神求庇,遂得全安,归奏上,奉旨差官致祭”。永乐八年,郑和的副帅张源出使暹罗(现泰国),行前到赤湾天后庙奉旨祭祀,平安归来后亲自率人重修天后庙。

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赤湾天后庙立下《天妃灵应之记》的碑文,碑文详细记载了天妃灵应的故事,和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与经过。《天后志》亦生动地记载了郑和在今深圳南山的赤湾海域遇险,天妃显灵救应的故事。为此朝廷颁文:凡朝廷使臣出使东南亚各国,经过这里时必定停船祭祀。他们在行前要举行隆重的典礼,祈祷天后庇佑。安全返航后,又要到北“辞沙”,答谢天后的庇佑。所谓“辞沙“即是用太牢来祭祀。太牢的祭品包括牛、羊、猪,将此三牲去肉留皮,用草填充,摆祭于海边的沙滩上,祭祀完毕,再将三牲沉入海中。当时中国出海的运输船、商船、水师船、海盗船、民船以及外国来华的贡献、商船等凡出入经过珠江口时,也都要到此朝拜。

明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妈祖加封为“昭孝纯正灵应孚济圣妃”,其前因后果与赤湾天后宫庙亦不无关系。赤湾天后宫始建于宋,赤湾又是明军舟师直取广州的必经之路。因此,朱元璋于舟师出发前下旨,赐妈祖“昭孝纯正灵奕孚济”,“庙号圣妃”!这番心诚意切的加封果然见效。海天杳杳,水波不兴。舟师挂帆远征,竟然没有遭受多少风波之苦。 (未完待续1)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