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中华海洋意识与妈祖文化
【发布日期:2009-07-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中华海洋意识与妈祖文化

佛堂门大庙湾天后庙是香港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天后庙。1950年后,赤湾天后庙遭到严重毁坏,祭祀天后的活动亦被列为迷信活动不准进行,港人更不能前来,所以都改向佛堂门的天后庙去。为满足香港天后信徒的需要,大庙湾天后庙于1955年夏进行了修葺。修葺后的佛堂门天后庙为五开间,宽四十米,依照古制修建,正殿帷幔层叠,装饰精致辉煌。正殿两旁月门通左右偏堂,左偏堂为庙祝居处,右偏堂为“天后寝宫”。寝宫内设“龙床”。据传抚摸该龙床可添丁发财,尤以天后诞之日摸之最灵,故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纪念日,前来摸龙床者络绎不绝。

又如天津、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亦皆有妈祖祀庙。天津妈祖天妃庙就已建立了近730周年。《元史·祭祀志·祭祀五》中有明确的记载:“惟南海女神灵惠夫人,至元中,以护海运有奇应,加封天妃,神号积至十字,庙曰灵慈。直沽、平江、周泾、泉福、兴化等处皆有庙”。金、元两代天津的古称叫直沽,代表着当地大小上百个沽泊淀坨的水陆码头,是元朝首都内河外海航运的重要门户。明代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才改设天津卫。可见早在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左右,古代天津就有了妈祖海神庙。从那时起,每年由皇帝遣使备礼致祭,或交付官漕司及当地府官行祭。祭文上钦定敬称十字神号“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天妃”。到了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朝廷为了推动漕运,再次在直沽敕建天妃宫。清代康熙朝,又将天妃加封为“昭灵显应仁慈天后”。于是天津才将天妃庙改称为天后宫。

潮州商人在清代澳门也十分活跃,黄宗汉的《温陵泉敬堂碑记》云:“闽潮人之商于澳门者,为之塐像立庙,并绘船形,勒石记事。迄今闽之泉漳、粵之潮州,飘海市舶,相与祷祈赛为会于此”。反映了澳门潮人的祭拜活动之盛。

近人林纾所著《天妃庙传奇》中,从民众对毁坏天妃庙行为的极大愤怒,表达了天妃在人们心目中神圣的地位。故事以江苏松江地区天妃庙为背景,描写了清光绪年间留学日本的假洋鬼子捣毁天妃庙神像,从而引起数年集资修建天妃庙的商人们的反抗情绪,以及军阀的干涉。

五、海洋宗教文化的意蕴及流播

但凡有华裔民族存在的沿海地带就一定能够找到天后宫或妈祖庙,这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传统与海洋宗教文化的特征。

妈祖作为东文海神所象征的东方海洋化精神是值得积极肯定的。在航海民俗文化中,民众对海神的崇拜是其信仰的核心。海神妈祖如今也已成为沟通海峡两岸乃至海外,密切世界往来的和平女神,以及文化交流的媒介。妈祖从福建湄洲岛上的平凡人家走出来,经过宋、元、明、清历代帝王的加封,已成为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在中国沿海的港口,几乎处处可以见到妈祖庙,在日本、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家也都有妈祖庙宇或祀奉场所。

日本本土接受妈祖的传播后,又发展为“妈祖会”,以宗教形式规定朝拜制度,研究中国海神信仰的传播和影响;台湾同胞家家户户信仰妈祖,称为“开如妈”。台湾的妈祖神像是从湄洲祖庙分炉过去,可见海峡两岸共同信奉妈祖的民俗同趣。

海峡两岸妈祖信仰遥相呼应,体现了两岸民众尊典法祖,不忘文化同根的传统理念。同时,也加深了两岸人民的骨肉亲情,促进了两岸人民的密切往来,使两岸共同崇拜的妈祖成为促进两岸三地和祖国统一的和平女神。道光九年,澳门人赵永箐《重修澳门妈祖阁碑记》中,有关于闽南人重修妈祖阁的记载:“澳门之妈祖阁神灵尤著,土著于斯者,固皆涵濡厚泽hellip;hellip;至省会之巨室大家,岁资洋舶通商,货殖如泉hellip;hellip;崇奉禋祀,永永无穷者也。”文中所谓“至省会之巨室大家”,即指广东十三行的巨商。他们不仅为重修妈祖阁碑积极捐献银两,亦常到澳门妈祖阁烧香祭拜。

天后文化史料不仅口耳相传,而且保存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历代对于天后文献的编撰,集中深刻地反映了民众对海神崇拜与认同的文化心理。目前关于海神文化的文献主要有《天后显圣录》、《湄洲志》、《天后照应录》和《圣迹图志》诸书。 (未完待续3)

断桥观风 周秀廷/画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