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妈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下)
【发布日期:2013-08-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和”是妈祖精神的终极目标。
妈祖最富有特色之处是她的宽容与和谐,“和”是妈祖区别于其他神祇的一个重要特征。
“和”在中国的哲学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道家强调“和”。道家经典《周易》认为“和”是宇宙之法则,天地间万物“和”为最可贵。《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冲(中)气以为和”,从本原的意义上阐发了“和”。
儒家主张“和”。《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主张 “和为贵”(《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说 “和者,天地之所生成”,王充的“瑞物皆起和气而生”、张载的“太和所谓道”、王夫之的太和为“本然之体”等等都突出了“和”的意义。
佛家也主张“和”。 “缘”是佛教中一个根本的理论,认为众缘和合,世界的万物是共生的关系,万物皆起因于缘,所以佛教讲“六和”又称“六和合”或“六和敬”,这是佛门的重要清规,也是佛门信徒和谐相处的基本准则。“六和敬”的基本内容包含以下六个方面: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和谐是佛教的核心价值和主要精神。
可以说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哲学思想体系中,“和”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深处“和”的观念最为根深蒂固。
中国文化中的“和”有四层意思,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二是人与社会的和,三是人与自然的和,四是人内心的和,达到这四“和”,天下就太平了。如果说,儒家侧重于治国,道家侧重于治身,佛家侧重于治心的话,则三者有个共同点,即是“和”,这也是这三家在中国历史上能共同存在一起发展的契合点。
《天后圣母圣迹图志》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有晏公者浮海为怪,后(妈祖)先施法力制之,虽服神威未能诚服。后乃假色相,一神龙兴涛鼓浪来犯后舟。后命投下法绳,随摄随粘,牢固难解,始惧而伏罪。后嘱曰:“东溟险阻,尔当护民。”收为部下总管。这则传说与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最后归我所用很是相似。其实在妈祖众多的传说中类似的故事还很多,诸如“演神咒法降二将”、“高里鬼具体现形”、“奉圣旨锁获双龙”、“临海津法驱二孛”、“破魔道二嘉伏地”等,这些都讲妈祖对兴风作浪的妖怪不是打下十八层地狱,使之永世不得翻身,更不是从肉体上消灭掉,而是以德服之,以法服之,最后都感化之并收为己用。这就是“和”的体现。元代黄渊在《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釐殿记》一文中对妈祖与其他诸神进行过比较,他认为:“他所谓神者,以死生祸福惊动人,唯妃生人、福人,未尝以死与祸恐人,故人人事妃,爱敬如生母。”妈祖是一尊不以生死祸福威慑人,而是一味保佑人的神,也正是妈祖精神中这种特有的宽容、和谐内涵,使得妈祖这尊女性之神,具有了更多的母爱色彩,具有了更多的亲和之力。
元明以来,佛教和道教开始介入妈祖的新一轮神格化塑造,妈祖的救苦救难精神更是被赋予了富于佛道意蕴的神话色彩。元代黄渊《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釐殿记》中称妃“即普陀大士之千亿化身也”。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妈祖母亲“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而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最具人民性的神,自宋代以来,就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说法。不管妈祖是作为观音菩萨的化身,或者是观音菩萨让谁投胎,她的救苦救难传说都进入了观音神话体系,与佛家结了缘,具有了更强烈的普度众生的意义。明代中期流传一部《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称妈祖前身是妙行玉女,明万历年间吴还初《天妃娘妈传》也说妈祖乃 “北天妙极星君之女玄真”下凡,他们将妈祖引入道教神话体系,将她塑造成为道教的神仙,从而凸现了妈祖信仰与道教的关系。
从妈祖的众多传说中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妈祖精神是如何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主流文化和民间文化驳杂的沃土之中的。 (陈天宇 黄婕)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