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宋代妈祖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发布日期:2010-07-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图为妈祖回驾

我国同胞出海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至秦汉时期。是以“华裔”名词出现,如《文选·张协〈七命〉》有载:“华裔之夷,流荒之貊”。张铣注:“华,中国也;裔,远也。”潘岳《籍田赋》有云:“居靡都鄙,民无华裔”。宋代又称侨居外国的中国人为“唐人”。宋代朱彧或《萍洲可谈》卷二说:“汉威令行于西北,故西北呼中国为汉。唐威令行于东南,故蛮夷呼中国为唐。”《明史》卷324《真腊国》条说:“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为之“唐人”一词是唐代海外诸国对侨居外国的中国人的称呼,千百年来这个称呼一直沿用。海外中国人聚居地叫“唐人街”,中国的文字叫“唐人书”。而华侨亦一向自称为“唐人”,他们回祖国叫做“回唐山”。“华侨”这个名词是19世纪末才开始出现,并经孙中山先生建立的同盟会会员的广泛传播,成为侨居海外的中国人的通称。
就妈祖故乡的莆田来说,在北宋太平兴国时期(976—983),阮沂所刘:“迁莆城厢阮巷者,其后有去越南的。”(《莆田县志》)湄洲屿在林默去世整整一百年后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众为立庙于本屿”草创了第一座妈祖祖庙(湄洲),揭开了对妈祖信仰的序幕。
又过了半个世纪。南宋绍兴八年(1138)邑人方略撰的宋兴化军《祥应庙记》的石碑中有载:“hellip;hellip;往时游商海贾,冒风涛,历险阴。以谋利于他郡外番者。未尝至祠下,往往不幸,有覆舟于风波,遇盗于蒲苇者,其后郡民周尾商于两浙,告神以行,舟次鬼子门,以风涛作恶,顷刻万变,舟人失色,涕泣相视。尾曰:lsquo;吾仗神之灵,不应有此rsquo;。遂呼救助。虚空之中,若有应声,俄顷风恬浪静,舟卒无虞。又泉州纲首朱舫,舟往三佛齐国,亦请神之香火而虔奉之。舟行神速,无有艰阻,往返曾不期年,获利百倍。前后有贾于外番者,未尝有是,咸皆归德于神,自是商人远行,莫不来祷”。这碑文既重要又有价值。一是说明泉州大型船队往返于东南亚地区之较早记载。二是虽然未说明莆田是否有船只,但莆田自有不少“游商海贾”,“以谋利于他郡外番者”的人。三是为什么泉州商队会跑来莆田郡北十里有神祠来“请神之香火而虔奉之”。这尊“神”是谁,为何那甚“显灵”呢?若遇到艰险而“呼号求助”,“若有应声,俄顷风恬浪静,舟卒无虞”。恰似妈祖一样“异曲同工”之灵验。这“神”是否是妈祖或是民间祭神,难以断定。总之,祥应庙仅在莆田城郊外之内河,大船队停靠于三江口或是湄洲湾,才风尘仆仆入城“郡北十里”白杜处祭神,是太麻烦的,最终被妈祖神所取代。但有一点,莆田人这时有往来于三佛齐国(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为商贾为番客。 (未完待续1)(黄国华)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