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妈祖信仰与华侨会馆
【发布日期:2010-08-2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图为大甲妈祖进香团进入北港朝天后宫

(二)在南洋各国的传承
除东洋日本外,俗称南洋的东南亚地区也是华侨较早涉足并相对集中的地区。该地区古代分为许多小王国,17世纪起又陆续沦为欧洲殖民地,“二战”后各国先后独立,遂成现在的东盟十国。华人华侨在这一地区创业的历史背景相似,故妈祖信仰的传播特点也具有一定的共性。
现有史料显示,马来西亚是南洋地区最早传承妈祖信仰的国家。据调查该国现有70多座天后宫,其传承特点明显分两个发展阶段。即19世纪之前主要由侨领,即甲必丹倡导募建庙宇,而且往往是同观音菩萨合祀。如创建于1673的马六甲青云亭,即由前第一、二、四任甲必丹郑芳扬、李为经、曾其禄相率倡始、肇造和扩建。槟城的广福宫,肇创年代失考,但从今存嘉庆五年(1800)碑考察,也当创于19世纪之前。该宫也是主祀观音,而合祀天后圣母和协天大帝。吉兰丹的圣春宫的来历,据说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福建漳州六甲乡人林伯显奉圣母乘舟南渡,遇风漂到了吉兰丹万捷海岸,遂在当地定居垦殖,奉祀妈祖为保护神。后来华人将小庙扩建为圣春宫,在宫内设立伯显牌位。进入19世纪后,随着华人大量增加,以祖籍和方言为纽带的宗乡会馆便应运而生,而这些来自闽粤移民的宗乡会馆又大多以奉妈祖为主而兼祀各自家乡的神祗,因而会馆和天后宫合二而一。其中早期的有马六甲永春会馆(1800年)、槟城嘉应会馆(1801年)、马六甲福建会馆(1806年)等。中期发展较快的是遍及全国各州的海南会馆(原称琼州或琼府会馆,海南建省后乃改称现名),如槟城(1866年)、马六甲(1870年)、柔佛(1880年)、太平(1881年)、雪隆(1889年)、雪兰莪巴生(1894年)等,现已成立海南会馆天后宫总会,属下有17个分会。后起之秀则是妈祖故乡莆田的兴安会馆天后宫,自1899年第一座太平兴安会馆成立之后,全国各地兴安会馆相继创建,至1970年成立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现属下有32个分会,各会馆内皆设妈祖殿堂。此外,大马还有林氏家族以宗亲为纽带而建立的天后宫3座。
印尼的妈祖信仰发展史与大马相似,即由侨领创建合祀之庙在先,继后才由商帮建造具有会馆性质的天后宫。首都雅加达古称巴达维亚,是印尼妈祖信仰的发祥地。早于1650年即有福建龙溪侨领郭桥兄弟创建一座观音亭(后改名金德院)奉祀观音和妈祖。之后,巴城陆续再建了许多寺庙,亦大多兼祀妈祖。直到1751年左右,福建侨商才在巴城创建第一座天后宫。该宫尚存乾隆五十三年(1788)雕的石狮一对。另有咸丰八年(1858)碑记:“自明季以来,中华之客贩于巴陵潮海之间,尤蒙圣母垂佑,行贾坐商,各得其宜。盖圣母系出湄洲,为我族之祖姑。我族之客巴陵者,皆深感圣母之庇,且以亲亲之义,崇奉最虔,乃鸠族中同志,而西园天后宫之所由建焉。”其次是寥内群岛的丹戎槟榔天后圣庙,存有乾隆已亥年(1779)由“沐恩弟子蔡耀叩立”的“敕封护国庇民天后元君神位”木雕一件,可见其庙当建于立碑之前。19世纪后,由华商集资兴建的天后宫几乎遍及印尼各埠。据现有资料有万隆协天宫,东爪哇的三宝垄市妈祖宫、南旺慈惠宫(今存1841年碑记)、茉莉芬市慈荣宫、我森村慈安宫、泗水天后宫,苏岛棉兰天后宫,寥内群岛丹戎槟榔天后圣母庙,锡江天后宫及苏拉威西岛俄伦打洛埠天后宫等。其中棉兰天后宫存1909年《乐捐碑》记载,此次重修由十二家大公司发起,200多家铺号参加捐献,共耗银24155圆,可见该宫建筑规模之宏大。(未完待续3)(蒋维锬)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