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妈祖文化品牌在旅游意义上的超越
【发布日期:2011-01-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作者在审读展厅资料

我们一直在喜爱和关注妈祖文化品牌在旅游意义上的超越。她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世界二亿多信众的推崇;这是一种高雅并且大众的文化现象,她披着满身绚丽的霞光,出现在世人的愿想中。聪明的莆田人民,懂得借助广泛民间信仰的共识,运用当今文化建设的高超艺术,连续举办旅游节,为她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有效地展示着妈祖文化的精华魅力。今天,我想从一普通群众的视角,对妈祖文化在旅游上意义做出以下的分析讨论。

一、妈祖文化旅游品牌是顺应新时期旅游大潮推出的艺术杰作

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必要叙述和回顾妈祖文化形成的过程。湄洲岛国家度假区,每年举办以不同名义盛大热烈纪念妈祖的庆典活动。每次依然轰动反响非凡。千多年来,关于妈祖生平的研究记载、历代朝廷对妈祖的褒封活动、各地民间建设妈祖宫庙及祭典活动的记述,以及热心妈祖文化建设的史学考证论述,可说卷帙浩如烟海,这些是今天妈祖文化藉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至于从1994年5月间举办第一届妈祖文化旅游节以来,至2010年11月初,连续举办12届旅游节活动,可以说盛况一届比一届热烈,组织阵容一届比一届扩大,文化组织投入一届比一届隆重,表演形式一届比一届生动,堪称为一届又一届的“艺术杰作”。
冠名为妈祖文化旅游节,突出“旅游”的含义,切题而适时。可以断言:没有旅游,就没有湄洲岛度假区;没有旅游,就没有妈祖文化作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价值共识;没有旅游,更没有妈祖文化旅游效益功能的幅射。省旅游的主管部门与我市政府联手作为每次办节的主办单位(后由文化部省政府作为主办单位),一方面说明了旅游大潮给妈祖文化以机遇,另一方面说明了妈祖文化自身的旅游价值。
综观旅游发展的历史,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我国只把旅游作为接待工作而没有作为产业来加以扶持和规划。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拓展和市场经济运行建构完善,才让我们开阔了视野;旅游产业对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推动人民健康的消费,开拓就业渠道,倡导社会文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的高度重视。各地在打造旅游资源产品、建构旅游格局和实行旅游政策等,不遗余力地进行艰辛的探索。处在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活动及社会科学民俗文化阶层的学者们研究讨论的妈祖文化,被旅游大潮的冲击而浮出“水面”。一个被政治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文化艺术工作者、民俗宗教工作者共同关注的文化形态,与旅游工作结合起来,找到更加生动的生存和发展机遇。旅游产业号称“朝阳”产业,任何产业一旦在后续链条中嫁接旅游工作,可资运用时,就有了振飞的翅膀。旅游资源、旅游商品、旅游产品,需要的是知名度、美誉度和观赏度,需要的是吸引力、招揽力和亲和力。而在未见成熟前,需要的是领导重视、人才参与及资金的投入。妈祖文化旅游节的办节形式正好契合了旅游产品炒作的普通运行规律。湄洲岛作为妈祖文化的发祥地,作为妈祖文化重要载体,必须要有特殊的符号。国家度假区的批准,旅游节的发起者运用资金的筹集、对节庆方向及主题的确定,一项也离不开领导机关和领导的支持。而这一切,也只能在旅游格局中才能顺理成章。“办节”本身意义,既是形式又是平台,既是寻找投入又是创造收获,既是文化展示又是艺术表演。截止目前,十二届的办节,为此而增加的旅游接待人数达到近1000万人次,境外的旅游人数增加近120万人次,也有力地推动了引资招商项目的拓进,这是妈祖文化通过办节活动对社会的“回报”,是对旅游产业的“反哺”。12届“节庆”过程,已经成为妈祖文化旅游品牌的表征,是一项单列性的“艺术杰作”,这应不可置疑。

二、品质优良的文化主题是妈祖文化旅游节庆撼人心魄的魅力所在

十七年十二届的妈祖文化旅游节,能相承相续地举办下来,引起持久性的轰动效应,我们应该把其品质优良的妈祖文化主题列入思考的一项内容。自宋以来,中华民族文化受到不断的震荡。社会的改朝换代。不时出现政治上腥风血雨;文化形态在“独尊”和“废黜”中, 经受变动的考验。特别要提到是朱熹的出现,他尽毕生之力,对孔孟文化为主流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创新和整合, 更加强化儒文化的地位,他提出“四书”,作为封建开科取士的教科书,使儒家文化发扬光大,照亮了自南宋以来的星夜天空。而妈祖文化的根底,体现儒家文化庞大体系中的精粹,妈祖其拯危济国、扬善去恶的精神品德,其普渡平安、祈福和平等举止行为及理想愿望,完全符合中华正统文化的倡导和规范。对妈祖文化发展历程,要用长篇来进行阐释。中国正统的古典文化得到世人的正视,包括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外文化的正视,这说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极强盛的生命力。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举办妈祖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是中华文明在世界性文化发展中的一个中兴,不仅国内民众在文化上受其滋养,在世界上其他文明国度,也以尊重的眼光和平等的姿态来看待我们这一古老的中华文明。 (未完待续1)(陈国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