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妈祖:郑和下西洋的精神支柱
【发布日期:2015-11-2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谁是莆田市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传奇人物?
莆田人给的答案往往是:妈祖。
据郑和与王景弘撰写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在其七下西洋的历程里,妈祖是所有同下西洋人员的精神支柱。用其原话说是:“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保佑之德也。”
妈祖声名远扬 亦有赖郑和之功
一些研究妈祖信仰文化的学者认为:古代人们凭借自然风力依靠风信航行,海上风云变幻莫测,当时科学还不够发达,在强大自然力面前人们往往表现出一种无奈转而祈求神灵庇护,当时航海家一直把妈祖当作自己心中的保护神。
郑和所处的明代,中国的造船技术虽比以前进步,航海经验更加丰富,但海难仍时有发生,祈求神灵保佑便成了他们完成下西洋任务的精神支柱;这也是顺从随赴西洋的水兵和士兵等众人信仰海神天妃的心理,以达到民众对西洋活动的支持。
再者,永乐皇帝派遣郑和与王景弘出使西洋,对西洋诸国推行怀柔政策,建立友好关系,同时分化与打击海外势力,这样的历史机遇决定了妈祖再次香火旺盛。
统治者继续崇奉海上天妃,主要是从出使海外与外交两方面来宣扬妈祖信仰。中国封建帝王向来以“天朝”自居,派使节去外国“册封”,明王朝为了炫耀天朝的尊威,有必要借妈祖女神以增加“真命天子”的色彩。
种种原因,使郑和七下西洋与妈祖有着割舍不了的关系:郑和与王景弘每次出洋前,都要祭奠天妃,顺利返航后更要祭谢女神,相信每次航海平安是“诚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赖天妃之神保佑之德也”。
湄洲岛郑和足迹 只能靠史料来追忆
由于岁月的洗礼,有关郑和与王景弘等人在湄洲岛上祭奠女神的遗址已荡然无存,因此,追忆这段历史就只能从史料上的记载来重温。
据《八闽通志》,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之前,就前往湄洲整修妈祖祖庙。
永乐七年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郑和和太常寺少卿朱焯奉旨湄山致祭。史料记载:“中贵人三保者下西洋,为建庙宇海上,大获征应。郑和等率领兴平三卫指挥千百户并府县官员诣湄屿买办木石,修整庙宇。”
在郑和等人的力陈下,永乐十四年明成祖亲自撰写《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称“hellip;hellip;湄洲神人濯其灵,朝游玄圃暮蓬瀛,扶危济弱俾屯享,呼之即应祷即聆hellip;hellip;”使天妃庙祭更加隆重、热烈,之后,京师也兴建起妈祖庙,对妈祖女神礼待有加。
一部《天后显圣录》还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成祖永乐元年,钦差大臣郑和下西洋,途遇海浪狂飙,祷神求庇遂得安全,归奏上,奉旨差官湄屿致祭,赏其族孙宝钞各五百贯。说的是因为妈祖保佑郑和,其后代得到朝廷的奖赏。
“如果说元代漕运是把妈祖信仰由南方传播到北方外,那么,郑和与王景弘下西洋则主要是把妈祖崇拜由海内向海外传播,即明代妈祖信仰向海外扩大。”蒋维锬说。
郑和船队给莆田 带来繁荣与开拓精神
在湄洲岛寻访郑和下西洋的足迹之时,记者还采访了莆田学院的彭文宇教授。彭文宇指出,郑和下西洋对莆田海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明代,航海家郑和奉旨受命率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在福建停泊与补给,特别是郑和出发前和凯旋归来时祭拜海神妈祖的活动,对福建沿海海上贸易活动有积极促进作用。”彭文宇介绍,据莆田城关《林氏族谱》云,其先人曾在明永乐年间(1403-1524)航海到过暹罗(泰国)经商谋生。
另据《湄洲屿志略》记载,郑和曾两次奉旨亲赴湄洲祭拜妈祖,不仅渲染和传播了妈祖的信仰,而且也带动南北海船纷纷入莆田港口祈拜妈祖保佑热潮。郑和船队曾多次在福建招募水手、船工和军工,许多莆田人应募参加,为明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古代航海壮举做出一定的贡献。
现在,湄洲湾港也迎来了大发展的好机遇,作为省重点开发建设的三大重点港口之一,湄洲湾港正在兴建的码头有秀屿10万吨级多用途码头、福建LNGA项目接收站16万吨码头、5000吨级化工码头、东吴5万吨级油码头、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5万吨级杂货码头各一座,争取年货物通过能力达到20000万吨以上。
彭文宇说,可以相信,21世纪将是湄洲湾的发展世纪,一个新兴的东方大港必将在海峡西岸崛起。 (据《湄洲网》)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