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三教合一”宗教理论集大成者林龙江
【发布日期:2009-12-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生于莆田名门望族的林龙江,在30岁前还醉心于科举功名,但随着屡试不第后,便弃举子业,潜心从事“身心性命之学”的研究,他为此到处求仙访道,却未得要领,后经同郡异士卓晚春“点化”,才悟出儒、道、释原本是互黜互补的关系。此间,他又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对自中唐以来三教同源同流之说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尤其是李翱、刘禹锡、柳宗元、白居易的早期主张和李纲、苏轼等人的真知灼见,对林龙江“三教合一”宗教理论的形成都起到了“拨云见日”的启示作用。
北宋时期的全真教,实际就是“三教合一”的实例,但是,由于全真教的创立者注重的是形式,未能以理论上去阐述其“合一”的本义。到了明朝,三教合一之论才达鼎盛,就连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力倡三教调和。认为:“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朱元璋的这番主张,渐成一种气象与潮流,给原本就尘嚣甚上的三教合一思潮给予很大的推动。这就好比一个学术问题被堂而皇之地提出后,看谁能最终找到一个求解的方法一样,毫无疑问,林龙江成了“三教合一”宗教理论的集大成者。
林龙江的宗教学术成就在于,他坚定地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创立了自己的“三教合一”的宗教理论体系,把佛教的虚空纳入了儒家的伦理,用儒家的观点来解释道、释二教的教理,他从阳明心学中获得启发,认为:“心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亦是儒、道、释三教的本源。心一道一、道一教三,以心为宗也hellip;hellip;”
林龙江把释氏之归一、道家之得一、儒者之贯一,归纳为:“三教立身处世原则相同,都是内外双修,都包含有立本,入门,极则三个层次。”所以,在其《三教合一大旨》中,他明确提出:“孔子之教圣教也,老子之教仁教也,释迦之教禅教也,圣人之道人人俱足,至高至尊的是心,并不是孔子、老子、释迦那样的大圣人所独有,而是天下万世人都具备的,每个人的心都能:“至理咸具,欲为儒则儒,欲为道则道,欲为释则释。”他的这种学术思想,在15世纪中叶的封建社会里,无疑有其高屋建瓴的前瞻性,他的“三教合一”的宗教理论,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呼应了当时的民众心理,明示“士农工商”皆可修行。二是从理论上解决了三教宗旨各自转引,互相非是,不能混而同归的难题。提倡相互溶合,彼此尊重的又互为你我的宗教理念;三是强调了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识大体的社会道德观。
宗教本身是人类发现并发现自我的一条途径,林龙江洞悉了时代的潮流,顺应社会的变迁,他悟彻三教,倡导和谐,并撰写了大量的学术专著加以佐证自己的理论。其主要著作有《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三一教夏午尼经》、《众妙立经》等。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明嘉靖三十七年至四十五年间,正是倭寇侵扰我东南沿海最为猖獗的时期。此时的林龙江除倡导三教合一论外,另一个功绩是协助当时的官府抗击倭寇,他虽一介布衣,却为救济灾民,毁家纾难将巨万家产变卖殆尽。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四十五年冬,倭寇兵临城下,加上疫病流行,兴化城一时死者相枕,林龙江不忍尸横于野,出资雇工收尸二千二百余具,礼葬城西门外的天平山,他的这种义举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对其的宗教学说争取到了广泛的民众的支持,这也是他在莆仙地区,由儒学家变为宗教家,由三教合一的论者变为“三一教主”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应该充分理解,莆仙地区对林龙江的信仰,其本质还是对好人的缅怀,是对其在抗倭期间,所做的诸多好事的追忆。但在追忆与缅怀的同时,不应该淡化他的宗教学术成就,我们要以唯物史观去看待三一教信仰,充分了解并认识这一极具地缘特色的文化现象。
林龙江是一位在宗教理论上的集大成者, 而他所创立的中华夏教,也称三一教,经过四百多年的演进,已成为莆仙地区受众最广的民间信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莆仙地区现有三一教祠、堂多达1300余座,信众超过十万。在江西、浙江、江苏等地也有奉祀林龙江的祠、堂。许多民俗专家,包括一些国外学者都把林龙江的三教合一理论作为研究的课题。以求拨开神话的迷雾,正本清源,去认识这位历史上的先贤。 (蔡文俊)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