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岁时节令”话华东
【发布日期:2010-01-2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仙民俗文化系列之一

荔城区黄石镇华东村,古称“东花”或“东华”,亦曰“天华”,位于木兰溪入海口南岸,为莆田南洋平原著名的鱼米之乡。境内绿野连绵、碧流环绕,水泥村道及机耕道遍布村舍阡陌之间,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土地膏腴,人文荟萃,阖村人丁兴旺,和睦相处,传统文化积淀蕴厚,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宗教信仰以佛、儒、道为主,村中宫、祠、堂、庵、院林立,神佛和谐,共生共荣,完美地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该村自古就以浓厚的“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而遐迩闻名。
●古风如画元宵节
东华境由华东、华中、华堤三村组成,人口约万余人,华东村约占一半人数。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尤以盛产“无沙大米”及黑猪仔闻名全省。村人亦农亦商,注重教育科第文化,明时就有陈其仁叔侄同为进士之佳话而誉饮兴化,为古连江里(黄石镇)一重要显村。
元宵节当日,家家遍插三角红旗,男女多着红色喜庆服饰,各户呼朋邀友前来共庆。“福首”人家搭棚设案,挂红灯、建彩门、摆宴桌、备祭祀物品,同族的宗亲及亲戚都会挑着装有肉、面、蛋等贺品的“一担盘”前来贺喜。福首次日中午要设宴招待各路来宾。
是日午时,村中心供奉社公社妈及妈祖等神祗的磐石宫三声炮响,揭开元宵庆典的序幕。炮响之后,全村6个福首须汇集至磐石宫中敬神,方可巡游。行进途中,福首身着礼服,头戴插着旗花的礼帽,上空撑着威仪的凉伞,手捧香炉,一脸虔诚。随行族亲拈香放炮,喜气洋洋。各福首暗着较劲,均于路途之中以炮多炮响为荣,称为“斗炮”。祈盼轰轰烈烈的炮声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福气喜气和财运。
当天,在磐石宫燃“头枝香”、给妈祖“挂脰”、僮身“上堂” 等仪式均为元霄节重头戏,其中,“僮身”的表演更有着浓郁的民俗特色。
中午十二点,身着白衣白裤的僮身头戴彩冠,腮扎旗花,在周围执事不停的摇铃敲锣声、经文朗诵声中“叩堂” 。“叩堂”后(神灵附体),僮身右手持剑,左手指按剑鞘,表情、姿势异于常人,在随僮护卫下,挺立在由刀剑组成的刀轿上,随神驾在村内行摊布福。途中,须在经过的宫庙前进行“跑火”表演。表演时,大埕上一堆堆摆成八卦阵图的干草烈火熊熊,僮身手持佩剑脚踏火苗往返跳跃,全无惧色,以示勇猛和驱邪,祈福合村乡亲日子红红火火。这种傩舞表演,它源于上古氏族社会对火的图腾信仰,经历代民间艺人沿承,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舞蹈表演形式,是莆田民间舞蹈中一支稀有的奇葩。傍晚时分,绕村行道完毕,随行人丁每人分发福饼一双,以示吉祥。
入夜,执事恭抬各路神祗前往福首人家布福施祥。午夜刚过,磐石宫头声炮响,全村男女老幼皆起床沐浴净身,伫立家门口,等候僮身“跑香火”表演,并手持清香与福首人家交换香火,谓之“换香火”,以图吉利。佛晓时分,僮身在“杨桥头”明代进士陈其仁的古府第退堂。等待夜晚大戏演毕,僮身在戏台上进行“吃花”表演。
农历二月初三下午,东花境要举行三村总元宵,俗称“出游”。各宫中诸神均要抬出郊游,人神同乐。随驾队伍由大旗、仪仗队、“八班”皂隶舞、马队、装架、文艺表演、扫街及随香群众组成,蜿蜒数里。沿途信众跪拜,香案、鞭炮、篝火迎接,热闹非凡。元霄后进行的总元霄“出游” 庆典,这种独具特色的古老民俗活动,全国只有莆田独有。
●“闰五”搭桥亭 端午龙舟赛
“笏石灯、黄石架、不如东花搭水架;黄石架、笏石灯,难比东花搭桥亭”,这是莆田民间一句流传数百年的俗语,形容每逢十数年一遇的“闰五”东华所搭水架、桥亭的瑰丽盛况。每逢“闰五月”,东花境都要搭起桥亭,敬神明、求平安、祈丰年,搭桥亭已成为莆田乡村欢庆闰五最具特色的大型民俗活动。而东花境闰五的庆典尤以华东村的桥亭和水架最具典范。闰五期间(初一至初十),卧伏在泮江之上的百多米长的金鸡桥流光溢彩、美仑美奂。河畔华灯璀璨,倒映水中,村道旁矗立的亭阁金碧辉煌。十几台莆仙戏分布在各个景点演出,几十支舞龙戏狮、曲艺、十番八乐等表演队穿梭其间。观者人头攒动,数不胜数,早已超出“万人空巷”这一意境。
闰五桥亭是华东先贤智慧的体观,也是莆田独有的民俗文化遗产。有道是:东花搭桥亭,挂累一莆田。
与“闹元宵”、“过闰五”一样闻名于外的端午节划龙船也是华东村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华车村龙舟活动来历不凡。据史载和传说,华东村河流深不可测,宽阔的泮江是神龙每次显灵之地,因之划龙舟活动愈加热闹。村中共有四艘龙舟,名曰:全泮、黑泮、白泮、红泮,赛会时间长达三个月,为闽地及南中国之最,此一传统传至今日。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华东村最大的群众体育盛会,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1980年代至今,华东龙舟队多次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划龙舟比赛,均折桂冠。1987年端午节,参赛的四艘龙舟一举括了莆田市“丰收杯”前四名。此事轰动莆仙、誉饮八闽。
●独特的历史渊源
唐宋之际,华东村属“壶公洋”地域,木兰陂建成后,隶属南洋平原。早在唐初,华东先民便在此围垦种地,养鹅牧牛。如今由盐垦地改良而成的肥沃土地,盛产稻谷、麦菽,万亩粮田素有“兴化粮仓”之美称。河流弯曲摆荡,两岸沃野平畴,独成一湾风景。村中的市级文物东镇祠与明代的华江书院、磐石宫及卧伏在泮江的清代大型水利工程——金鸡桥“石凿水闸”见证了悠悠岁月。
华东村的元宵庆典及农历二月初三总元霄的“东花”出游,这一古老的习俗与东花才女江采苹有着密切的渊源。
唐时,东花女子江采苹,沐华江惠风,依泮水成长,一生波澜壮阔,终成巾帼楷模,世称“梅妃”,名标史册,流芳百世。明何乔远《闽书》“东华溪”条载,“唐有梅妃者,是里人也”。并加按“东华有大沟,南洋诸水汇流,潭深莫测”。乾隆二十三年(1758)刊本《莆田县志》卷二“古迹”载“江梅妃故宅,在东花”。而江氏一脉,宋代木兰陂成,自东花(天华)迁居港东,繁衍出才子佳人辈出今日之江东村,因而,世有“江东、东花吃米无沙”之俚语,从中既可窥见南国鱼米之乡的风貌,又可佐证两村历史文化之渊源。
唐明皇时,宫中传出江采苹被封为“梅妃”的喜讯,村人闻之兴高采烈。时值正月十五元宵刚过,村中耆老便聚集在天华寺“卜杯”请示神灵,择吉日在东花全境进行一次盛大庆典,庆贺江采苹被封为“梅妃”。后经菩萨“筶杯”恩准,定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三为东花出游的吉日,此一习俗沿袭至今,并随着历史的演变发展,出游的文化内涵愈加丰富,影响日盛。因之,莆仙地区自古就有“东花出游、枫亭游灯” 之说,赞誉东华出游的壮观场面。
华东村划龙舟活动来历不凡,颇有传奇。据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的《莆舆纪胜》卷七载:明隆庆五年(1571)七月二十日当午大雨,有双龙从东角(甲)外海涌至大孤屿前,其一飞升,另一涌至大孤小孤之间的华江潭中,所历禾树、草藻皆无损。自古道:九五(皇帝)在天是飞龙,九二在田是见龙。百姓见之,都说这是唐玄宗送江梅妃归故乡,东花江潭是“神龙窟穴也”。此后,何乔远的《闽书》也记载此事,传播得以扩大。
“神龙”显灵,东花民众叩首焚香,祈龙护乡,原本单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龙舟竞渡活动,增添了乡亲们对梅妃的思念之情,端午龙舟活动愈加热闹。乾隆十六年(1571),神龙再次在华东村中心磐石宫前深潭显灵,此瑞兆华东村专有,传播影响广大。至今,无论莆仙哪个村庄“请船”都要邀请华东村龙舟参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