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坚守在那一片银幕上
【发布日期:2013-12-0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图为老李为海岛群众放映电影

图为老李(右一)与同事上海岛为群众送电影

他,四十年如一日,坚持下乡为群众送上电影“大餐”,足迹遍布全市农村的各个角落,如今年过五旬的他,还依然热爱和从事着他的电影人生,他就是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副总经理——李福生。近日,我来到老李家中进行采访,说起他这么多年来的电影坚守时,他却只是说:“大半辈子过去了,但我还是喜欢为老百姓放电影。”
1977年,年仅20岁的李福生光荣的入伍当兵,新兵训练后,他分配到师部放映队,当上了一名放映员。回地方后,被安排到电影公司工作,仍干起放电影的老行当,从乡间坑坑坑洼洼的小路上到“村村通”的柏油路,从笨拙的板车到轻便的汽车,从青春年华到年近花甲,始终没有放下电影,情如初始、爱如初见,把青春奉献给了放映事业,把激情燃烧在了洁白的银幕。
上世纪七十年代,群众文化生活较为枯燥。那时候,放电影时总面对着人山人海的盛况。可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农村电影放映的衰退,不少放映员纷纷弃影改行,万人空巷露天看电影的情形也无奈成了记忆中的流金岁月,而能写会画的他为了那份乡土、乡音和难舍的乡情,拒绝了好单位高薪聘用,选择了继续留下坚守。在逆境面前,他毅然接任公司分管农村放映工作。俗语说,事难办,路在何方?在他的带领下,在工资难以发放艰难的时候,员工没有因为收入的微薄、设备的简陋、交通工具的落后等困难,他和同事没有退缩,而是想方设法自谋出路,植根基层、风餐露宿,在“相信农村电影市场大有可为”的前提下,不断地把影片带到农村。在农村长期从事放映工作的他,以农村破旧俗、树新风为切入点,在父老乡亲中宣传“红白喜事不大办,演场电影大家看”,努力改变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旧习,用一部部电影陪伴农村群众度过一个个愉悦夜晚,享受一场场丰盛的文化在餐,受到农民兄弟普遍欢迎。
为了让群众不花钱看电影,十几年来,他积极寻找党政机关、学校、银行及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参与,使农村电影放映由自说自唱的“独角戏”变成“大合唱”,与政府部门结合放映廉政电影、法制电影、计生电影,让优秀爱国主义电影走进校园,更多的是与交通、电力、电信等企业展开合作,让社会各方力量为农民群众看电影“买单”。近年来,由他精心策划开展的“农民工电影节”、“优秀电影进社区”、“农民工电影节”、“婚育新风电影入农家”等一系列电影公益下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使农村电影“常下乡”变为“常在乡”,不仅为农村群众送上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也大大拓展了农村电影经营的业务,获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近几年,数字电影成为农村电影放映主体,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电影放映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大力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这对农村电影来说,犹如一场及时雨。面对新机遇,老李看到了农村电影发展的新希望,但又觉得仅仅依靠政府还不够,必须坚持与企事业联姻,改革机制、创新模式,以此闯出一条城乡电影改革发展的新路子。他把目光投向全市农村,还把触角伸向了城镇社区居民和以农民工为主体流动人口。按照贴进实际、贴进生活、贴进群众的原则,不仅放国产大片,也放映地方现代小戏,更多的是放映农科技电影。他们不仅成为“文化娱乐的传送者”,而且是“致富路上的好帮手”。他的足迹、汗水洒落闽中兴化湾畔的广阔田野上,和不少农村电影放映员默默坚守农村电影放映这块阵地,用真情守护着农村电影的希望。用银幕作纸,用汗水作墨,书写电影人的七彩人生。 (时报记者 翁志鹏)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