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时刻把儿童的健康放在心中,因为他(她)们是祖国希望和未来,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从辽宁医学院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进入莆田市第一医院的胡向荣医师始终以饱满的工作情绪、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儿童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赢得了患病儿童的监护人的尊重和信赖。有人说看儿童的病琐碎而平凡,面对工作的一贯平凡,他从容不迫,面对肩负的神圣职责,他兢兢业业,面对孩子监护人对看儿童的病的要求不断提高,他孜孜不倦。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胡向荣遇到120急诊任务更是随叫随到,不管白天黑夜,经常加班加点,有时连续工作长达16个小时。节假日总是把休息让给别人,常说一句话便是:“我正年轻,顶得住。”正是因为胡向荣年轻有为,积极肯干,有口皆碑,被党组织培养为预备党员。
为了满足广大家长日益增长的服务要求,胡向荣从监护人的角度出发,换位思维。积极在科室做到创优无止境,服务无穷期,看病从“问、闻、切、听”等小事做起,除了每天值班诊断孩子外,在家里还时常帮助街坊邻居的孩子看些小毛病,并不时地给年轻的父母们传播婴儿保健知识.正因为如此,胡向荣工余花了很多时间学习各类儿童保健的医学知识,同时,还积极参加省内各种类型的学习交流培训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以更好地服务儿童的健康成长。
给孩子耐心看病时,更要经常给孩子家长沟通与服务,他曾说过,当心与心出现鸿沟时,唯有心桥才能重新连接信任和尊重,所以他对儿童患者总是有一份更多的关爱和细心,给他(她)看病时,动作的轻柔,言语的平和,体贴的问候。同时,有意识的注重对家长的心理安慰和疏导,努力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尽量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尽量稳定病人的情绪,使他们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他经常说,现代多为独生孩子,孩子患病后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情绪不佳、疑虑重重、焦虑、恐惧等,这种迫切希望孩子病愈康复的心理可以理解。而作为一名儿科医生要试着去理解他们,去适应他们,变被动看病为主动服务,把爱心、热心、耐心、细心、关心和责任心投入到诊断与治疗工作中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使治疗更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真正体现一名儿科医生的深刻内涵。
“每一位儿童都是家庭幸福的纽带和国家强盛的希望。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常怀爱心的胡向荣多年的工作经验让自己对此感慨颇深。2009年春季的一天,胡向荣休假到仙游县游洋拜访一个亲戚,突然听村里传来一阵哭叫声,村民们纷纷寻声而去hellip;hellip;原来有一个儿童突然高烧休克,惊慌失措的孩子奶奶(孩子的父母在外地做糕点谋生)在哭天抢地地求救着,其哑巴的爷爷手慌脚乱地跑前跑后着hellip;hellip;胡向荣二话不说,马上分开围观人群,上前进行专业的抢救醒来后,又开了处方请人到附近的乡村诊所配药。并当场给偏僻山区的村民们讲解少儿健康护理及突发病的有效抢救方法,在场群众认真聆听他的育儿知识。其中看着被抢救恢复神志的孩子的爷爷尽管口不能言,却尽力地用手指做并成作揖状,那一刻,胡向荣被淳朴的山民们真情感动了。这个画面一直纠结在心里:农村医疗水平低,农民看病难!所以,他积极参加各种的下乡义诊活动,尽量为边远地区的群众多看病、看好病。目前,他还上报院党组织一个活动,已正式获批,该院正积极筹备组织医务人员将在“七一”前夕前往中共仙游县第一党支部诞生地——中共上宫支部所在地的游洋镇兴山村为老区的留守老人和孩子义诊。
虽然儿科医生的工作是平凡的,每天与儿童几种常见的病打交道,但就是在这些琐碎事务中,胡向荣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体会到了这个平凡职业中的伟大,选择了医生这一行,他无怨无悔! (林文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