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站在文化遗产的土壤上
【发布日期:2014-04-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麦秆扇

瓦雕筷筒

瓦雕筷筒

麦秆笠

莆仙戏脸谱

莆仙戏服装

妈祖供品

悠扬的琴笛声,悦耳的合唱声,连同和畅的春风,一道拂面而来。那些刚接送孩子上课的老人们,他们循声而来。在他们的心目中,位于莆田市区三清殿旁人流如梭的荔城区文化馆,无疑是一个能带给他们精神“核能量”的磁场!

一走进文化馆,就被底楼一个精致的小舞台吸引住。在这闹市区,难得有这般小巧玲珑的小舞台。容不得大家细想小舞台的用途,一阵阵清脆悦耳的十音八乐,从小舞台一侧的小屋中传递过来。这小屋其实是城市中常见的店面,在这繁华地段,店面的租金寸土寸金,但文化馆的人没有“贪恋”现成的租金,传统文化在闹市中有了立锥之地。一位老艺人说,这是他们的“老年大学”。这话有趣,也在理。也许,他们是在寻找一段曾经与他们紧密相关的记忆。
二楼是文化馆的排练大厅。大厅中,坐满了老艺人,他们似乎没有觉察到我们的突然造访,依旧全神贯注地拉着二胡。似乎,他们比专业的演唱队还投入。这一大帮上了年纪的老艺人,他们对莆仙传统文化的热衷、执着、追求和传承,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最美不过夕阳红,吹拉弹唱乐陶陶。在传、帮、带中,他们将穿越时光隧道一路走来的莆仙文献,传递下去,避免断层。
三楼,是少儿书画培训场所。民间老艺人们,毫无保留,将他们精湛的书画技艺衣钵相传。
在五楼,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特殊的世界:戏服、脸谱、梆鼓咚、麦秆扇、麦秆笠、编织机、妈祖供品等等,内容丰富,涉及社会、文化、历史,触及人物、风情、民俗。这些人们曾经耳熟能详的东西,渐行渐远,有些生疏了,有些淡忘了。能在这里欣赏一番,算是大饱眼福了!眼前的一切,像一首首清新隽永的散文诗,撩动人们的情思,令人在遥远的记忆和现实的生活中,寻找文化的方舟。
五年前,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建立健全档案资料,对重点项目进行抢救、挖掘、整理。在普查中,一项被冠以“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文化遗产“复活”了:新度镇锦墩村在清康熙年间,就是著名的“铸造之乡”。锦墩村先祖在冶炼锅鼎时,看到铁锤与软化的砂铁撞击下,溅出火炽之花,顿时产生了灵感。他们把白砂粉冶炼成铁水,泼洒在村里高大的荔枝树杈枝叶上,碰击下绽放无数银光,蔚为大观。村民说,铁水泼出来的树都能丰收。这无意间发明的“土制烟花”有了学名,叫“锦墩砂花”。在文化馆的及时保护下,濒临失传的锦墩村老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全省唯一稀有的传统技艺。目前,全区共有《莆田九鲤灯舞》和《惠洋十音》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2个;《妈祖信俗》、《壶兰传统砂花技艺》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8个;《梆鼓咚》、《妈祖供品》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2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3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7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65名,在莆田各县区中当属首位。对22个市级以上项目和部分优秀传承人的概况,以文字及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这也是全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
宽大的展厅是一面莆田昨天的回音壁,仿佛有一朵朵莆仙文化奇葩在眼前惊艳掠过。
在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的领地里,演绎着一种文化传奇:楼梯口、走廊上、大厅里,满眼都是浓缩的非物质文化。来到四楼,黄金梅馆长刚刚送走一批老艺人,“经常是一个上午就来了四、五批老艺人,都是来探讨非物质文化的挖掘、保护的。刚才,有一位老艺人,说到兴奋处,干脆就在办公室里唱了起来。老艺人真的非常可亲可敬。我本来不喝茶的,但老人家来了,滔滔不绝地说话,兴高采烈地唱道,总得泡上一壶热茶吧。”黄金梅灿烂地说。
黄金梅老家是福建宁德。她在莆田当的兵,接着调到厦门,再到北京空政歌舞团,最后一站是回到莆田8710部队,按她的话说,除了空军,其他的兵种她都当过。她从小就跟省艺校的老师学习跳舞,劈叉这个动作,她一学就会,老师说她拥有一种跳舞的天赋。“在地方部队,我的舞蹈是拔尖的;可到了北京,就只能是一粒小沙子了。”在北京空政歌舞团时,她跟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吕薇成了好朋友。从2008年开始,她在荔城区文化馆工作,尽管有人推荐她到其他的单位,但她婉言拒绝了,自己要守住文化馆的“一亩三分地”!她学会了莆仙话,可以用流利的莆仙方言,跟老艺人交流莆仙民俗活动的来历hellip;hellip;如今,她能讲出红团各种格式所代表的内涵,比正宗的莆仙人还精通!
老艺人是块宝。这一点,黄金梅心知肚明。一次,为了能得到莆仙戏的脸谱,她亲自出马,“三顾茅庐”,到黄石江山,拜访90岁的老艺人吴玉仁。吴老是二十世纪声誉斐然的莆仙戏脸谱民间艺术大师、世界文化名人。他把自己60年从艺经验全部浓缩在脸谱制作中,这些人物脸谱争奇斗艳,喜怒哀乐各显其神,鸟眉虎眼各彰其态,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黄金梅的诚心终于打动了吴老,他把脸谱奉献给荔城区文化馆。老人说,希望后来人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也希望人们不要忘记莆仙戏曾经的辉煌和灿烂。老人的话,让她感动不已。为了让这些老艺人发挥余热,她组建了一个业余艺术团,分为腰鼓队、莆仙小戏等四个团,每个团都有具体负责人。“底楼的那个小舞台,你们看到了吗?那是专门为这些老艺人搭建的,让他们上上台,练练胆,过把瘾!”黄金梅笑着说。原来如此。
在全省文化馆系统内,黄金梅的率先还有,第一家建立了网站。网站中,莆仙的老艺人的艺术概况、联系方式一清二楚。如黄石江东吴玉仁的莆仙戏脸谱制作、黄石遮浪村陈芳眯的捏泥人手艺。这个完备的网站,成了莆仙老艺人的一部“活字典”,成了老艺人通往大千世界的一座文化桥梁。
从2009年开始,荔城区文化馆在全市率先举办“激情广场”,一个月举办一期,为市民们搭建了一座文化的舞台。从2013年开始,“激情广场”的重心向基层转移,而到了今年,所举办的“激情广场”结合道德讲堂,都在村一级举办,内容包括法律条文、婆媳关系、家园清洁等等。文化的触角深深地在乡村扎下根来。
黄金梅,站在文化遗产的土壤上,用真心,用热情,用忠诚,守住了众多厚重而清雅的莆仙“土文化”。(凌明信 文/图)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