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莆田看城市,有一种变化让人惊喜,有一种感慨发自心底,有一种自豪来自山水。仲秋时节,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内乔木挺拔、绿篱繁茂,各类树种以不同的形态和颜色,把层层山峦装点得锦绣繁华。每个周末都来郊游爬山的市民陈先生说:“一年一变样,五年大变样,莆田真的美起来了!”
●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和资源培育基地建设,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全面推动非规划林地造林和珍贵树种造林,完成植树造林2.58万公顷,封山育林7276公顷。全市有林地面积由21.93万公顷增加到22.5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从443万立方米增加到8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56.1%提高到58%。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坚持海陆联动整治海洋污染,在湄洲岛轮渡港区与黄金沙滩、石城渔港、平海渔港和枫慈溪入海口等海域建立“海漂垃圾”整治示范区。莆田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良好,大部分水质监测指标值达清洁(第一类)或较清洁(第二类)水质标准。设立湄洲岛海岛特别保护区,将十八列岛中的大麦屿、东沙屿、横沙屿、白屿和虎狮列岛中的赤屿山、小碇屿等6个无居民海岛列入典型无居民岛特别保护区。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在沿海滩涂湿地新植红树林1092亩;在南日小麦屿海域建设第一座人工鱼礁。实施“海盾”、“护渔”、“打击非法采砂”、“违规倾废”等专项执法行动,打击各类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行为,维护海洋生态安全。
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及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保障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重新编制了《莆田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福建省莆田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建立了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为主要依据的用地审批新制度。切实落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宏观调控,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和“青山挂白”治理工作有效推进。到2010年末,全市耕地得到严格保护,建设用地得到有效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得到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明显提高;矿山环境污染及生态恶化的状况基本得到控制,闭坑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率达50%以上,基本消灭所有禁采区内的“青山挂白”现象,圆满完成“十一五”生态市建设相关指标。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至2010年,全市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5.74亿m3。全市灌溉总面积89.7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52.79万亩。饮水安全工程高效推进,平海湾跨海供水工程按时“引水上岛、供水入户”;顺利实现村村通、户户用的建设目标,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70.59万人;金钟水利枢纽引水配套工程开工建设。至2010年底,除海岛村外,乡镇、村供水普及率均达100%,提前三年完成水利部确定的农村安全饮水目标。金钟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成为我省“十一五”期间水利行业实施的唯一一座大型水库工程。全市现有蓄水工程总库容达75824万m3,多年平均可供水量91609万m3。
●倾力打造新型城市绿色空间
近年来,我市加快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从民生落笔,发挥城市山脉、水脉和文脉优势,全力打造“城在林中、林中有城、城中有水”的新型城市绿色空间,以“荔之林、花之海、水之碧、岛之语、园之美、山之秀、城之韵”进行定位,围绕“生态文明”主题,“文化”主题,“宜居城市”主题三大主题,创建“绿色城市”卓有成效。
围绕生态文明主题,进一步加大城市绿化力度。现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1%,建成区绿地率3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5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5%;新增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48公顷、绿地面积125公顷,其中新增公园绿地面积20公顷、道路绿化面积95多公顷;垂直绿化50处,改造提升绿化20多公顷,高效有序地开展城区大环境绿化工作,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绿色空间。
围绕文化主题,进一步提升道路绿化品味。结合我市历史文化底蕴对道路绿化进行改造设计,为我市塑造一种全新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意识。如迎宾大道以“四季如歌、锦绣花港”为主题,以自然式、大绿量、低养护为指导,突出以不同的季节开花主景树种、色叶灌木和市花月季的复合应用,彰显四季有花,花团锦簇;而城港大道则以“桂香棉韵、港城新貌”为主题,以自然式、生态型为思路,配植桂花、美人树、木棉,并有机自然配置大量的花、灌、草等植物;延寿路作为进出省运会场馆的主干道,则以“樟香体韵、延年益寿”为主题,突出体育运动氛围,揭示了体育运动的内涵;还有荔城路,东圳路,荔园路等城市主干道都以其相关主题被改造成园林景观道,道路建设绿意盎然,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围绕宜居城市主题,进一步抓好重点园林项目建设。按照省委、市委提出奋战150天,打好“六大战役”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建设战役的决策部署,我市园林绿化战役重点完成了城市公园建设,林荫景观道建设、街头绿地建设、垂直绿化等工作,倾力打造“绿色城市”,使得城区人居环境更为舒适,城市形象更为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