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元宵新风尚
【发布日期:2013-03-0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田山里闹元宵别有一番风情,淳朴的山里人用真诚的心描绘新年美好愿景,祈盼新年平安幸福。图为涵江区庄边镇尚书桥村朝阳闹元宵景象。

“莆田闹元宵时间长,大家又攀比lsquo;节俭rsquo;,这年过的真嗨!”近日,正在部队集训的河南籍新兵赵恒博,兴奋不已说道。
小赵是一名“95后”,刚到部队服役二个多月,大江南北各异的风俗文化,让他很是新奇。小赵说,莆田是全国唯一有着元宵“月”的城市,闹元宵的时间从正月初六开始一直到正月底,时间跨度长达近一个月,堪称全国之最。莆田的庆元宵活动各个地方又有所不同,其中有“分元宵”和“总元宵”的区别。
期间,赵恒博亲眼见证了群众幸福的笑容。当天中午,巡游的队伍就路过城厢区华亭工业区附近,给附近数百户群众送去元宵的祝福。巡游队伍最前的是两个扛大锣的人鸣锣开道,两人后面依序是腰鼓队、唢呐队、鼓手、“妈”的銮驾、鼓镲队。据悉,鼓镲队有36人,腰鼓队有46人,唢呐队有28人,加上抬轿和菩萨的人,整个巡游队伍将近130人。周边群众住户,家家在厅堂摆设香案,当队伍经过时,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化“贡银”,祈求全年平安如意,俗称“接行傩”。接完行傩,主妇们把余烬拿回家倒入灶膛,表示来年更红火。
巡游队伍中,“妈”的銮驾最是金碧辉煌。前有穿戏服、化浓妆的“状元”、“榜眼”、“探花”,后有一黄一白两个小姐撑金扇,銮驾上也是一顶金色华盖。“妈”身着凤袍,头戴珍珠玉凤冠,面容安详。腰鼓队演员都是平时的街坊邻居,她们身穿红衣红裤,头戴红帽,时而交叠,时而穿插,节奏渐变,却也十分喜庆。在许多村舍门口,戏台班子也已经搭台开始唱戏了,当地居民搬了竹椅木凳坐在戏台下津津有味地看戏。
这些天,小赵最大的感受就是,随着经济实力增长,各地民俗文化也不断发展、丰富。在莆田元宵节期间不论山区或是沿海各村落,大多举行跳棕轿表演活动,每对民俗舞蹈者各抬一架高不到1米、宽30多厘米的竹制或木制四人小轿,排成好长的队伍在广场,沿街或庭院大坪上进行,表演时街、场院,燃起篝火,一队年轻力壮的男性表演者身着各色统一服装腰扎布带,个个英姿焕发,抬着棕轿、踏着节奏,绕着篝火游舞,人们一个接一个窜过火堆形成“8”字形穿梭跳跃,周而复始,直到火熄而止。
在涵江区,元宵还有“打铁球”的习俗,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戚继光平定倭寇的第二年,当地村民为了纪念胜利,同时鼓舞乡亲们继续随时为保家卫国而做好准备,借助神灵的威力,诞生了在元宵期间“打铁球”的习俗。此外,莆田各地到处建有宫、庙、社、坛,每个里社均按古时划定的地域和固定的日子,其中以农历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最为热闹,称为“元宵心”。还有“总元宵”、“末夜灯”等活动,系较大社庙集中举行的大型元宵绕境活动。
“今年在莆田还有一个新现象,就是移风易俗不搞攀比,要比只比lsquo;节俭rsquo;,捐资公益蔚然成风。”赵恒博说,今年春节里,莆田的各村各户不闻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不见觥筹交措的大宴席,大家不讲排场,不比阔气,将节省下来的钱捐给修桥铺路、助学办学、扶贫帮困等公益事业。小赵也觉得,元宵期间民俗活动形式各异,体现出莆仙文化所独有的强烈内聚力和乡土气息,而勤俭节约则是当地经济发展、群众素质提升的标志。
莆商在全国闻名,涉足医疗、珠宝、木材多个行业。多年来,富裕起来的莆田人集中返乡过年,出现了攀比斗富、铺张浪费等陋习。每年正月初六至二十九,村村择日过元宵,家家更要大宴宾朋、大放鞭炮。但今年,当地各行各业开展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活动,借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和抵制“舌尖上的浪费”的东风,富裕了的群众,也都一呼百应,成效出人意料。仅1月31日,秀屿区教育发展促进会成立,与会企业家几分钟内就认捐1468万元;笏石镇今年春节元宵期间获公益捐赠800多万元,全部用于治安巡逻、卫生保洁和教育工作。
(时报记者 郑育俊 通讯员 吴志 林建明)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