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我与网络
【发布日期:2017-11-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追梦

前年,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一篇文章写在稿纸上,反复修改,总是把稿纸“糟蹋”得面目全非,只好再次抄正一遍,花了不少时间。就是自己定稿后,想让女儿当“参谋”,可她在外地工作,“远水救不了近火”……
女儿获悉了这一信息,假期回来,瞒着我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插入了移动芯片卡。她下载微信、QQ及QQ邮箱等软件后,对我说:“老爸,您好好学学。学会了,就可以在手机上写稿、改稿、发稿等,非常便捷。”
我接下话茬:“我都快退休了,又不是小伙子,‘80岁读开宗’,怎么学会呢?你是白花这个钱,我用惯了‘老人机’。”女儿鼓励我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按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标准做出的新规定,您的岁数算是青年人呢。”
“哦,我还是青年人……何况人要活到老,学到老。那我从零开始学!”我满怀信心地说。
女儿听了,高兴地拿起手机,先向我发出微信好友邀请,再教我怎么“接受”,然后让我在微信对话框里,学习文字、语音、视频聊天。初学尝到甜头后,我的劲头更足了。
亲朋好友看我赶上了新潮,纷纷和我加了微信。于是,彼此之间的联系更方便了,了解也更多了。尤其在微信朋友圈,动态信息、情感沟通也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即使是远在天涯,也变得仿佛近在咫尺。这里,有晒美食、晒景点、晒幸福、晒作品……网络,把地球变成一座小村庄。
朋友圈,真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记得那天晚上,看到有个同事在朋友圈晒配有文字的照片,可我怎么也无法做到这一点。此刻,我突然想起女儿说的,不懂就询问百度。于是,我百度到了方法,下载了相关的软件,然后在照片上编辑了文字,把它发到朋友圈。想不到,照片发出不久,就有朋友在评论框里向我“讨教”了……
有一天,女儿的QQ对话框里,出现一个提醒“她在QQ空间上传了照片”的链接,我点开时,却提示说没有权限访问。我纳闷了,便点开自己的QQ头像,才知道原来里面还没有QQ空间。我百度询问后,就按其提示的方法,下载了QQ空间。之后,我浏览了女儿的QQ空间,觉得它和微信朋友圈恰似孪生兄弟!
网络,也为我提供了写作的便利。我在QQ邮箱的“记事本”里写出初稿后,进行修改、保存,再复制、发送给女儿,让她审阅。果然,网络捎来了修正的“斧头”:写文章要注意“起承转合”;要刻画有关细节,赋予读者画面感;“点睛”之笔要含蓄,要写得耐人寻味……我深受启迪,立即修改初稿,定稿后用QQ邮箱发稿。如果没有网络,这一切怎么能做到立竿见影、一气呵成呢?
稿件投出去一段时间后,我便不时浏览该报网站,查阅文章是否发表。那一天,我喜出望外地看到《莆田侨乡时报》刊登了我的文章,便将此链接发到微信朋友圈,把写作的快乐与亲朋好友分享……
我深知自己的文字功底浅,便关注了多家报社的微信公众平台,拜读名家大作,以吸取丰富的文学“营养”……
神奇的网络,不仅是我业余生活中的好伙伴,还是我教育工作中的挚友。我校的学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一般都由祖辈隔代监管,甚至有的父母出国打工,索性把子女送到“托教中心”,享受“全年托管”。于是,“微信家访”很受这些漂泊他乡的家长的欢迎。我经常把学生在校的成长点滴,通过网络反馈于家长,他们通过视频聊天和孩子进行亲情“碰撞”。网络这位使者,让教师与家长心连心,手牵手,用汗水浇灌含苞欲放的花朵……
转眼到了今年春季,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我校各个教室里安家落户了。我并没有落伍,一进入课堂就能操作电脑。譬如,教《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我百度到了《清明上河图》,让学生们大开眼界,尽情欣赏了这幅古代名画……网络,补救了教材的“缺陷”,助我教学一臂之力。
在职“充电”,同样离不开网络这一“电源”。课余时间,我经常拜访“福建省和校园”平台,和“名师微课堂应用”握手,共享了相应的课程、教学资源……网络,让我不出校门,便观摩了全国顶级名师、学科带头人的教学示范课,倾听了教育专家的热门专题讲座……
我终于跨上“信息高速路”,成了网络世界中一个合格的公民……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