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埔柳引入绿丰园艺,将文化融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花卉园艺产业,为当地村民创造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调研组认为,我市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上,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扶贫工作衔接不紧,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救助保障覆盖不全,扶贫工作力量不足,容错机制不够健全。
2017年是我市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已到了迎难而上、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大力推进;需要全社会凝聚共识、合力协作,以更大的决心、更精准的举措,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调研组从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聚焦精准识别,促进扶贫信息共建共享
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建立一个全市统一、多部门共建共享的精准扶贫信息化工作平台。一是全面采集信息。按照“平台共建、信息共享”的思路,全面采集易地搬迁安置、农村低保、新农合医保、农村危房改造、教育信息管理、富民产业发展、劳动力培训、金融信用贷款、惠农政策等各部门扶贫信息,实现精准扶贫工作信息化、数字化,为各部门合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便统计查询、信息比对、调查取证,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实施动态管理。建议每年扶贫部门与民政部门要同步安排“贫困人员”与“低保对象”这两类人员的识别与退出工作,部门联动,同步实施,解决部分工作重叠和衔接不紧的问题。要及时掌握动态变化信息,提高数据跟踪和更新频率,使两类人员的信息更加详实、精准。对漏统漏报和因灾、因病、因残等原因返贫的,做到进出有据、一个不漏。三是及时公布情况。及时在平台上公布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出台的精准扶贫有关优惠政策及配套政策文件。组织相关部门把惠民支农项目资金审批、分配、使用情况及扶贫补助款项的发放明细,定期“晒”上平台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方便群众查询和互动,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城厢区率先开发的《扶贫电子系统》,可在手机端浏览,实现扶贫工作部门、帮扶责任人、贫困户之间的信息互动,做法值得肯定。
●提升造血功能,引导扶贫对象创业就业
进一步聚焦扶贫“靶向”,瞄准工作重心,加大攻坚力度,推进专项扶贫,挖掘内生动力,使扶贫模式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业”,结合“美丽乡村”和“全域旅游”建设,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支持电商下乡,搞好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行“企业(合作社、农场)+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吸引工商资本下乡,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农房和林权流转或抵押入股,投入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合作,获取“三金”(租金、股金和薪金)。二是加强技能培训。落实扶贫开发对象“一户一就业”帮扶措施,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采取“免试入学、免费培训”办法,让贫困劳动力优先接受职业教育,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培训针对性,对接企业用工需求,防止训用脱节。建议部分实用技能培训可依托或联合企业组织实施,培训合格即可录用,培训费用由政府承担。三是推荐就业岗位。通过扶贫大数据信息平台、政府门户网站、扶贫微信公众号、村务公开栏等推送用工岗位信息。通过职介中心和人才中心,组织面对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的专场招聘会,提高扶贫对象受聘率。继续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工作,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贫困对象提供收益稳定的公益性岗位,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四是提供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落实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政策,为贫困人员自主创业、发展产业提供金融支持。拓展扶贫贷款捆绑使用、集中入股具有收益稳定可靠的投资渠道,增加贫困人员的财产性收入。按照“应贷尽贷、服务优先”的原则,大力拓展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业务。探索建立扶贫信贷保险制度,减轻扶贫小额信贷风险。
●强化基本保障,推动扶贫领域全面覆盖
坚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明晰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基本保障,确保贫困对象真正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住房安全、基本医疗和义务教育有保障。一是扎实推进教育扶贫。组织开展“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残疾学生”、“农村留守学生”等群体摸底工作,分类建好台账,通过“免、减、助、贷、奖”等五措并举,做到贫困生资助一个不漏,确保资助“全覆盖”。把困难学生资助由“自下而上”,变为“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方式,逐步实现主动资助,简化申请手续,保护孩子自尊,确保资助到位。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二是扎实推进健康扶贫。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列为医疗救助和大病保险政策重点倾斜对象,推动适当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对建卡贫困人群,免费开展一次拉网式体检和疾病筛查,从源头上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开展农村“两保一孤”(低保户、五保户和孤儿)特困群体意外伤害及重大疾病保险试点,采取团体保单方式进行承保,破解困难群体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保障资金瓶颈。三是扎实推进造福搬迁工程。把造福工程扶贫搬迁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紧密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实行易地搬迁扶贫,引导贫困地区群众向县城、集镇、工业园区周边及中心村搬迁安置,做好搬迁群众就业、就学、就医等后续服务保障工作,鼓励发展物业经济,增加搬迁户收入,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四是织牢社会保障兜底网。加大财政投入,对无劳动能力、无法通过开发性扶贫措施实现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由政府兜底保障。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逐步实现低保、脱贫标准“两线合一”。建议对退出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继续扶持制度。截至6月30日,我市有15105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没纳入低保。建议统筹市级扶贫资金,认真进行甄别,对收入不稳定但无法纳入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参照农村低保标准发放扶助金(如按1万人估算,每人每月210元,每年需2520万),持续到2020年,确保稳定脱贫。五是实施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建议各县区选择有条件的乡镇先行试点,依托和升级改造现有乡镇一级的敬老院,结合镇卫生院医疗资源,配套完善食宿、医疗服务、休闲娱乐等功能,将散落各村的特困人员、自理能力差的空巢老人相对集中进行供养照料,既使老人得到更专业、更人性化的照料服务,也可减轻村一级单独请人照顾“五保”老人的负担,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基层落实,让特困人员和农村老人生活有依靠、生病有照顾、精神有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