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莆田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勇于担当、先行一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城乡、保护绿色生态、弘扬绿色文化、倡导绿色消费,努力创建美丽中国的示范区。
在我市,城乡一体化正在提速,其磅礴之势不可阻挡。
如今,放眼莆田广袤的大地,城市一片繁华,农村美丽清新,百姓安居乐业,一幅城乡共生、共荣、共享的和谐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2012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批复莆田市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14年,莆田市又获批为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莆田市以“幸福家园”建设为抓手,探索了沿海、山区、平原不同区域的农村实现就近城镇化、就地市民化的路径。
五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推进规划融合、功能融合、政策融合、产社融合、治理融合,逐步实现形态集约化、生活城市化、福利均等化、土地规模化、就近市民化的“五融五化”的就地城镇化模式,创造了莆田模式。
据了解,2016年,莆田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51.8%提高到2016年的58.1%,由居全省第六位提升至第四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311元提高到15131元。
多规融合:实现城乡“形态集约化”
我市牢固树立“全域莆田”、“多规合一”的理念,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全盘谋划,优化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发展体系,在全省率先创新编制了“多规融合”的《莆田市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实现“一个城市一个空间,一个空间一个规划”,并在总体规划的引领下,逐步实现规划由城市延伸到镇村的全覆盖。明确了城市、乡镇、村居、社区的功能定位、发展边界和发展方向,形成了各部门都认可的一张“空间工作底图”。同时,在总体规划的引领下,按照“一村一图一规划”和“连片统一规划、分点分布实施”原则,逐村编制村庄规划,逐步实现由城市到镇村的规划全覆盖,从根本上改变城镇的盲目扩张和农村无序发展的现象。根据不同功能和定位,还按照一步规划、分步建设,在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绿化、有线电视、垃圾处理、污水整治、教育卫生资源等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上,加快向农村的合理布局和覆盖延伸,让广大农村居民共享城乡一体化的成果。
功能融合:实现农民“生活城市化”
按照一步规划、分步建设的思路,在供水、供电、供气、交通、绿化、垃圾处理、污水整治、教育卫生资源等公共基础设施供给方面,加快向农村合理布局和覆盖延伸,让广大农村居民共享城乡一体化的成果。五年来,全市新增财力70%以上投入民生,累计办好78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到98%以上,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制定出台《建设教育强市决定》,实施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三名”工程,实行“百校帮百校”三年行动计划,组织110所优质学校与123所薄弱校结对帮扶,国家教育督导办公室在《教育督导决策参考》中专文推介;加快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将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范围直接延伸到基层,给予100个村卫生所每家20万元补助;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客车、岛岛通班轮,目前公交车辆数达1328辆,公交线路119条,其中清洁能源、新能源公交车辆比例达84.1%。
政策融合:实现城乡“福利均等化”
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就业培训、住房保障、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福利趋于一致,使城乡居民拥有平等的人格尊严、同等的发展机会和一致的福利待遇。目前,我市已执行了全省最宽松、无门槛的户口迁移落户政策;建立了城乡居民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6.3%,年续缴率超过95%,参保率和续缴率均名列全省前茅;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两证合一,并以位居全省前列的进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
产社融合:实现农村“土地规范化”
围绕“城乡产业、城乡社区的联动与融合”,通过政府引领和平台驱动,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产业和社区的有机融合。一方面抓专业化集聚。按照“小镇景区化、景区园区化、园区专业化”的思路,加大品牌、研发、设计及旅游等要素的投入力度,打造特色小镇的产业生态圈。涵江啤酒小镇(涵江三江口镇)获批为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湄洲妈祖文化小镇、仙游仙作工艺小镇、城厢华林鞋艺小镇、秀屿上塘银饰小镇列入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秀屿冰雪小镇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展示项目,在今年的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淡会上精彩亮相,引发各界关注。另一方面抓村级经济。重点推动以仙游钟山为代表的土地利用型集体经济、榜头坝下村为代表的资本运作型集体经济和灵川下尾村蛤老大为代表的资源开发型集体经济,积极培育光伏、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资产性收益机制逐步健全,资产运营更加规范,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村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治理融合:实现农民“就近市民化”
率先推行城乡综合执法和服务治理网格化,着力构建“大平台、大机制、大队伍、大服务、大群防”体系,实现治理模式“五大转变”,极大地提升了治安防控、矛盾化解、应急处突、防灾减灾、民生服务等领域的综合执法效能和服务治理能力,综治考评总体成绩连续两年全省优秀,成为全省政法工作的一大品牌。目前,已全面建成了市、县两级社会治理网格化中心平台,创立了“矛盾纠纷网上调解平台”等救治管理模式,其典型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同时,高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设立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点,打造“一公里服务圈”。两批共55个试点的建设基本完成,其中有8个村被确定为2016年省级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 (时报记者 吴芹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