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鲜明
龙纪寺位于仙游县城东南10余公里的盖尾镇,坐落在木兰溪河畔的内垅山。它草创于汉末,敕建于唐初,盛兴于中唐,千余年来历经沧桑,几经修缮,至今保留着“仙佛同居,释道相容”的独特文化特征和宽绰、庄严、肃穆的风貌。
步入龙纪寺,宛如走进一座神奇的宫殿,那不可思议的建筑布局和鲜艳的彩绘雕刻,使人过目难忘。它除具有一般寺庙的门殿、碑楼、鼓楼、神龛之外,最夺人眼目的是“上帝殿”。“上帝殿”殿顶呈六角飞檐形状,所以也称为“六角亭”。六角亭环绕殿宇外墙的壁柜上,设有五层14个佛龛,祀供德化瓷雕五百罗汉。这些罗汉造型活泼、雕工精细、形象生动,每尊均高为22厘米,系清光绪二十五年,瑞义祖师邀著名画家李霞先绘制图案,再请德化瓷雕大师许友官、许友簪、许友义三兄弟,以优质精白瓷雕塑烧制,历时十余年才完工。佛龛上还挂有木刻金字牌匾,记述每尊罗汉的法名。五百罗汉瓷雕群像,目前中外独一无二,可谓稀世珍宝。
龙纪寺上殿依地形而建,比下殿高一层楼,上殿中下方有一座平面倾斜的盘龙台,台面正中是一条盘龙浮雕,前后左右还有四条龙头龙身鲤尾的小龙,作飞跃腾空之势……台四周和雕龙之间还雕有一首回文诗:“山色山光明几上,松荫竹影度阶前。梵香独坐谁是伴,自与佛经结静缘。”其内容意味深长,包含儒释道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具有教育启发人生的作用,读之还可体会到无限的意趣。
在龙纪寺管理人员的陪同下,我们沿着寺门前的小桥流水和曲径通幽的山道漫步,方圆一里内的坡前坡后,建有观音亭、朝天阁、七宝池、动天湖等。如此众多的人文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寺内外至今尚存蔡襄、卓晚春、张琴等前人留下的诗词墨宝,唐宋之僧墓、古井、石珠、石臼、石磨等,皆真实地记载着龙纪寺悠久辉煌的历史。
我从游览古刹胜迹的兴致中缓过神来,为什么前人要在茫茫的山野上修建古刹呢?又为什么叫“龙纪寺”呢?原来这座平原古刹竟出自一位叫严瑞义的善人之手。他当年主持重修扩建龙纪寺时,匠心独运,融合周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社会民生,确立了以弘扬释道、劝世度人、修桥铺路、积德修墓、治病救人的宗旨,给龙纪寺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新画卷,开创了龙纪寺“仙佛同居,善恶分明”的新景象。他还根据内垅山颇似一条盘龙的得天独厚的优越地利,把寺院建在龙首上,六角殿建在龙头龙口位置,殿东西侧开凿两口井为龙眼,龙颈向东北延伸,龙身盘旋向西北环西南,龙尾蜿蜒向东南触及动天湖,砌壁牌坊碑林石刻化鳞爪,使这条盘龙活灵活现,龙纪寺新寺名由此应运而生。
古刹走到今天,衍生出许多行善积德的传说。清末民国初,瘟疫流行,疾病繁生,给闽中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仙游、莆田、惠安很多人请瑞义祖师施药治病,瑞义祖师日间走村串户,忙于看病;夜里又点亮三寸红烛,提着纸灯笼继续为民巡诊。于是,瑞义祖师“三寸红烛走百家”治病救苦的爱心善举,有口皆碑,流传民间。此传说的含义不说则明,正好印证了瑞义祖师重修扩建龙纪寺“唯以和谐、弘善、保平安为主旨而不在乎其他”的本义所在。
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饱赏灯红酒绿的人们,若到龙纪寺转转,览古鉴今,定会发出“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的感慨,又会为迈好今后路程的每一步而慎独,岂不是“祥云聚,福气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