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薪火相传话钟楼(上)
【发布日期:2017-10-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位于莆田市荔城区仓后路7号的莆田哲理中学校园旧址内,耸立着一幢116年前建成的3层红砖大楼,因楼顶置铜钟以报时,故称“哲理钟楼”。楼经百余年风吹雨打日晒,却仍稳稳当当,完好无损。晨曦霞光照射下,清一色的红砖外墙熠熠焕彩;蓝天白云映衬下,别具一格的西式楼体格外巍峨壮观。

莆田、福州、厦门三地,是福建省最早建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地区。哲理钟楼,是中共莆田地方组织的诞生地,是哲理钟楼革命精神的发祥地。有了共产党莆田地方组织的领导,闽中新民主主义革命便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有了哲理钟楼革命精神的激励,闽中英雄儿女不怕牺牲,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粉碎敌人一次次疯狂进攻,胜利渡过一个个难关,终于迎来闽中地区的解放。红色元素的注入,使得哲理钟楼深入人心,名闻遐迩,成为闽中革命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我长期受到钟楼精神乳汁的哺育,对钟楼和钟楼精神有着特殊深厚的感情。上世纪六十年代,我求学于莆田二中,自初中至高中,一次又一次地听钟楼故事,悟钟楼精神,接受革命传统熏陶。1963年,由本校师生自创自导自演的大型现代革命歌舞剧《莆阳烽火》在校内隆重演出,给全校师生带来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尤其是开篇《钟楼颂》,气势磅礴地表现出校内钟楼的辉煌历史,让师生们倍感亲切、自豪与振奋,“冲击波”经久不息,演出过后,每班都教唱《钟楼颂》。“红色浪/浪滔滔/莆阳革命卷怒涛……啊/钟楼/你是莆阳革命的摇篮/你是莆阳人民的灯塔/你是摧毁旧世界的警钟”,激越嘹亮的歌声在校园此起彼伏。莘莘学子在看演出、唱红歌的过程中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精彩演出还轰动校外,文艺队应邀登上莆田县委礼堂舞台,为莆田县老区代表大会代表盛情演出,获得代表们的广泛赞誉。他们称赞演出场面大、情感深,把大家带回当年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环境中,让人看了热血沸腾。包括我在内,许许多多看过演出的当年二中学子,受益匪浅,至今谈及此事,仍都兴致勃勃,津津有味。我读高二、高三时,还住进钟楼,这是一种难得的幸运,每当走过那间当年成立中共闽中第一支部和改变莆田人民命运的房间前,一种激情、一种抱负、一种力量就油然而生。在19907月发表的《思念钟楼》一诗中,我抒发了这样一种情感:“我有幸住在钟楼/与钟楼的心跳共鸣/把钟楼的叮咛铭刻心头……钟楼啊钟楼/你昂首天外/却又扎根我的心头/无论走到祖国的哪一角落/无论走到生活的哪一路口/我都时时惦记/擎天的大柱/母校的钟楼/你使我想起沉沉冬夜中的篝火/茫茫大海中的灯塔/浩浩沙漠中的绿洲/你使我想起/共产党员身上的历史重任/祖国二十一世纪以后……”

1995年,我进入母校莆田二中工作后,持久阅读和收集与钟楼有关的人事材料,更广泛更深入领悟钟楼的精神实质,情深意切撰写钟楼史事,挖掘钟楼精神,供莆田二中、哲理中学作为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进行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教育。之后,我又写下了《红砖钟楼,亮起指路的明灯》《思念钟楼》《钟楼颂》《永远的丰碑》等文史文章和诗歌,分别发表在《福建支部生活》《湄洲日报》《莆田市文史资料》等报刊杂志,让更多人了解哲理钟楼史事及其革命精神。

誉称“闽中革命摇篮”的哲理钟楼,已被莆田市委、市政府定为莆田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莆田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被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定为省级党史教育基地,成为哺育莆田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思想品格的宝贵精神营养。莆田二中、莆田哲理中学的师生们为本校有这样一页辉煌的校史感到自豪,倍加珍惜。以瞻仰钟楼、主题班会、报告会、演讲会、朗诵会、文艺演出、宣传栏、校报、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了解钟楼不凡党史,缅怀革命前辈业绩,升华思想境界”的德育主题特色活动,风生水起,持之以恒。而我,作为曾经求学于兹、工作于兹的老人,常常乐于为他们讲述发生在钟楼里的种种不凡的故事。

我讲述哲理中学革命氛围的营造。“春江水暖鸭先知”,早在19195月、6月间,哲理中学学生就积极声援北京“五四”学生爱国运动。消息传来,大家热烈响应,评论时局,唱《国耻歌》,罢课,痛斥帝国主义和卖国贼;联合兄弟校学生,冲破地方军阀重重阻拦,举行声势浩大的声援大会、示威游行、罢课、街头演讲等等,牵头成立“莆田学生联合会”,领导学生开展更大规模的声援斗争;深入涵江、黄石、笏石等地宣传“五四”,抵制日货。“五四”运动对该校产生重大影响,营造出一种活跃的爱国学生运动氛围,涌现出陈国柱等一批先进青年学生。陈国柱,是哲理中学一位很有血性的进步青年学生。1917年,他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了人民军,投身反对北洋军阀的战斗。1919年,已经返校复学的他,一直走在声援北京“五四”运动队伍的前列。1922年,他组织同学奔赴常太,声援农民抗盐捐斗争,壮大了队伍,鼓舞了斗志,终于取得斗争的可喜胜利。

在厦门大学和上海大夏大学求学期间的陈国柱,一边是自身从热血青年向共产党员的转变,一边是对哲理中学学弟的革命宣传。他把马列著作、进步报刊杂志带回莆田,送给哲理中学学弟传阅。1925年底,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的陈国柱,受到党中央的委派,回闽开展基层建党工作。他应聘母校莆田哲理中学,利用教授国文与社会学之便,在学生中建立“读书会”“研讨会”,引导学生阅读革命书籍,研讨革命道理,探索革命道路。(涂雨)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