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心系百姓民生 关注群众健康 我市新医改三年从数据中看实惠
【发布日期:2012-08-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昨日记者从市发改委医改办了解到,2009-2011年是我国新一轮医改实施起步的三年,三年来各级财政共投入我市医疗卫生经费227762万元,其中:2009年55871万元,增长37.8%,2010年73579万元,增长31.7%,2011年98312万元,增长33.6%。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5%
截至2011年底,我市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5%、新农合参合率达99.84%,基本实现全民医保。人均筹资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农合政府补助人均从2009年80元提高到2011年200元。2011年,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住院费用补偿比例分别达75%、80%和81.9%。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最高支付限额由原来的4万元,提高到7万元,增幅达75%,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2009年的8万元提高到14.5万元,增幅达81.3%;新农合住院封顶线从2008年的3万元提高到2012年的12万元,大病统筹补充补偿最高封顶线从20万元提高到2012年的30万元。2009-2011年全市新农合住院费用补偿比例从2008年的61.04%提高到2011年的81.9%,位居全省首位,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全市实现医疗救助城乡一体化,新农合与农村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
●455种药物可以100%报销
三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全部配备和使用福建省基本用药目录中455种药物品种,并全部实行100%报销补偿。三年来,药品零差率销售地区基本药物实际销售价格下降率达45.85%;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次均费用由65.19元降到58.21元,下降率10.79%;住院次均费用由893.77元降到768.01元,下降率14.1%;门急诊诊疗人次同比由157.67万人增加到173.12万人,增长9.8%。调整收费项目和医保支付政策,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标准每人次为9元,个人仅需自付1.5元。加强药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三年内所有的药品批发企业均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认证及认证跟踪检,全市共检查涉药单位15463家次,检查覆盖面达100%。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投入4.8亿建设医改项目
2009-2011年,全市各级共实施医改建设项目313个,建设规模约25.73万平方米,总投资48458.8万元,截止2011年底共完工252个;市、县区(管委会)财政筹集4900万元,用于49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备装备,有效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认真组织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2009-2011年由市财政出资委托莆田学院开办全日制普通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委培班,招收委培生143名,毕业后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招收 99名临床医学专业本专科学历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卫生机构;2011年招聘特岗执业医师6名;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完善莆田市第一医院、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两个全科医师临床培养基地建设,2009-2011年共有275名医师完成岗位培训,35名医师参加全科医师骨干培训,全科医师转岗培训51名。
●人均医保标准提高到25元
三年来,我市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标准从2009年的15元提高到2011年的25元。有效实施10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截止2011年底全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63.8%;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人数分别达到16.75万人、3.47万人。有序开展落实城乡已婚低保妇女常见妇女病免费检查、农村孕妇免费产前筛查诊断、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等7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急救体系、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中心血站、皮防院、妇幼保健院、第五医院、精神卫生等专业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全市卫技人员达到万人
为加强医疗资源配置,合理调整公立医院数量、规模、种类,重点加强儿科、重症医学、妇产、精神卫生等薄弱领域的服务能力建设。2011年,我市共新增床位2484张,全市千人均床位数达到2.65。2011年,我市积极引进卫生技术人才,全市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0509人,千人均卫技人员数达到3.41。在涵江区医院开展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相关综合改革正在逐步推进。试行市第一医院和荔城区医院协作。全市8家公立医院与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别开展合作,建立医疗联合体,通过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形式的帮扶,实施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积极推行包括预约诊疗服务在内的十项惠民便民医疗服务措施。 (时报记者 林锦堂)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