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历史文化村——江口囊山村
【发布日期:2017-10-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历史上,散落隐居于囊山南麓深处,以耕山樵薪谋食的“山兜”,只是一处唯有几十户人家聚居的小村落。直到民国22年(1933),莆田全县划为8152711123个附乡(人口不及百户者)时,“山兜”才首次以附乡的名义,归属第二区的九峰乡(下辖南埔、山兜、林坂、刘庄)。

深山中的一个小山村,一无航海远洋,二无船运外贸,几百年来,却一直虔诚奉祀海神妈祖,传承并弘扬着为善救难的妈祖文化。而更为奇特的是:不管是以山为名(囊山村)或以村居山麓,呼为“山兜”,但村民们内心追念梓乡琼山、港里的情结,却始终刻骨铭心,传承至今几百年。

漫步囊山村,在村民虔诚奉祀的神宫社庙,从宣示心灵寄托的祈福楹联中,句句无不流露着故园念想的心迹:

村口,标志性的“牌楼”楹联:古囊胜境先民繁衍宝地,琼山神韵后昆腾达故园。

大宫“庆寿坛”,每年一度,全村最隆重大节日元宵“绕境”与“行傩”的活动所在。坛前锈迹斑驳的焚香炉,铸印着“琼山境庆寿坛,”大宫正大门的二侧张贴着庆贺喜庆的一对楹联:“绕境保封疆旌旂蔽日春游芳草地,行傩遵古礼鼓乐喧天福赐琼山村。”

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的“青云庙”(莆田五大庙之一),楹联:“青山扶宝殿,黄薜显琼山。”

重建于民国四年(1915)的“善神庙”,其东西山墙“卷书头”书写的则是家训警示:“土地传先祖原为孙子居,苟非我族类尺寸不让诸。善福居福地,永庇琼山人,庙貌巍巍峙,千秋祀典新。”

几百年来,一直虔诚奉祀着海神的“巷里”妈祖庙——明善堂,楹联:明镇琼山昭万古,善兴福地庇千家。

那些永离人世的亲人墓碑,也全是统一刻认着“琼山境”。

囊山村的先民,来自何地呢?

清顺治十八年(1661)冬,清廷“前因江南、浙江、福建、广东频海地逼近贼巢,不时侵犯,以致生民不获安宁,故尽令迁移内地。”莆田则“以壶公、天马侧入岩浔为界。”“初议犹存马峰、惠洋、笏石及满洲官自来定界,并三乡而截之。”莆田拉开了“划界”的历史序幕!“边海居人,尽移内地,燔其舍宅,夷其坛宇,荒其土地。刻期十月内不迁,差兵荡剿……将官统之出境,毁屋拆墙。”

宋时,沿海重镇忠门的繁华,绝不亚于黄石、迎仙二市。在“迁界”的历史阶段,涵江地域,成为“界外”忠门、平海的主要迁依投靠区。至今涵江尚存许多“迁界”的历史陈迹:

始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位于涵江凤岭的城隍庙,即是忠门莆禧鲤江庙。时隔十四年立碑刻石之时,尚淳淳嘱言“岁月屡更,萍迹靡定,”期盼后世“子子孙孙,回首梓里……思其所自。”

涵江后坡的秀屿宫;涵江楼下的吉江书院(忠门吉了民众筹建)。

忠门港里村的民众,在迁置涵江的同时,也移驾了祖祠的神主(妈祖父母)与妈祖宝像至涵江下徐妈祖宫,直至康熙二十二年复界后,才恭迎返港。虔诚的涵江人对港里祖祠的妈祖,整整奉祀了二十三年。

宋时,莆置六乡,分领三十四里。明改六乡为七区。“迁界”时,部分来自六区武盛里与七区新安里的忠门琼山、港里的“界外”民众,背井离乡相携来到囊山落户,伴随着囊山寺的兴衰旺败,历尽坎坷,先民们总算站稳了脚根,逐渐有了安家谋食的所在。

“行傩遵古礼,福赐琼山村。”在与命运奋争的漫漫岁月,三百五十多年的时光,瞬眼而逝。但对乡土故园的思念,却还是那么执着。随着生活环境的彻底改变,远离海洋捕捞的先民,于迁居囊山的岁月中,适时地改称为“巷里人”。

奉祀海神的巷里妈祖庙(明善堂)虽是破烂不堪,却在风雨飘摇之中,传承了几百年。一位80多岁的老人,牢记着老祖母的临终重托,每天虔诚奉祀,风雨无阻。

“迁界”时,莆田从“界外”内迁的村庄有700多个。在历经三百多年的今日,能如囊山村民这样深怀对琼山、港里先民的眷念情结,执着完整地传承着恋土思源的故园情怀,在全莆田“迁界”史中,实属奇迹。

囊山村,更是一个改革开放政策下,明显脱贫受益的典型新农村。如今,全村出国打拼的有百人之多,三层的小洋楼触目皆是。三横四纵的村道,使村民的出行更加便利,日有专人打扫,夜间路灯通宵,健身场上歌舞频传。

荔涵大道的开通,“囊山森林公园”的投建,使得古囊胜景锦上添花,与城涵之间的咫尺距离,囊山历史文化村成为一处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村。(郑旭东)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