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农业生产习俗之农时
【发布日期:2017-09-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在农业生产中,每种农作物都有一定的农耕季节和一定的耕作时间。农民为适应气候变化规律而从事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形成约定俗成的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莆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太阳辐射充足,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是福建著名的粮食、甘蔗和水果产区之一,农时节令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以下介绍一些农作物的农时,以莆田平原及周边地区为主。熟语里的时间是农历。

一.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1、水田作物

早稻在惊蛰到春分播种。农谚说:“春分,种子头舂。”意为到了春分,种子拼命要伸出头来。播种后二十多天,大概在清明节后就能插秧了。谷雨,是插秧的旺季,谚语说:“谷雨中,布田哼(到处都在说插秧。哼,叫卖,表音字)。”五一前完成插秧。农谚曰:“宁可田等秧,伓通(不要)秧等田”,一天也耽搁不得。因为秧龄期过长,会导致提前抽穗,造成减产。谚语又说“交夏秫,无一核”,秫即糯稻,到立夏插秧太迟了,可能颗粒无收。小暑过后,七月中下旬,就可以收割早稻。俗语说:“小暑小食,大暑大食。”这时候多雨,偶尔还会有台风。要抓紧时机收割,不然会烂在田里。早稻一般在上午八九点之前割下,经过中午暴晒后,下午三点过后收,避开一日中最热的时段,也让割下的稻子接受正午及午后烈日的暴晒。

晚稻八一前完成插秧。经过田间管理,在十月下旬到十一月初开镰收割。谚语说:“九月交冬(立冬)那动工,十月交冬满洋空。”那,刚刚。洋,指平原。没过几天一大片原野就都收割完了,空荡荡的。那时候天气好,割下的稻子可以放在田里一两天,等晒干后再收起。也有在田里脱粒的。

大麦。立冬至小雪完成播种。收获在第二年清明节前后。谚语说:“清明谷雨,大小麦无熟亦会死。”脱粒晒干后,可以做麦片,也可以做麦煎吃。麦煎,就是用春收的大麦,磨成粉,加糖加水煎成的成片的食品。俗语说:“早田布了心里松,雨囝霏霏麦煎芳。”表达了农民完成春播后的轻松喜悦心情。

蚕豆。播种同大麦。清明前后是蚕豆收获期。一般是把果荚摘下,植株留在田里,待翻耕时压入田中做肥料。大麦和蚕豆都是越冬作物,蚕豆叶子煎水,可用于洗冻疮。

早稻晚稻蚕豆(或麦子),就是莆田平原上一年三季种植的植物。除了短暂的换季时间外,田野上一般不空。有的地方不种晚稻种红薯。有的地方种甘蔗。除了蚕豆、大麦,冬种作物还有小麦、豌豆、油菜等。

芋头。春分后种,十一月初成熟。

2、旱地作物。

甘薯。有早薯,豆薯,花生薯,顾名思义,就是春大豆、春花生收获后,接着种甘薯。十月底收获。除了食用、收藏,也切片晒成地瓜干,或做地瓜粉。晒地瓜干要选择大北风、干燥、霜冻的天气,在空旷的高地上,才能晒得干。记得小时候去晒地瓜干,冷风嗖嗖,鼻涕直流。水田一般是早稻收割后种,称稻头薯。

香菇豆。谷雨前种下,十二月开始采收。学名莱豆,又称皇帝豆,颗粒大,风味佳,营养丰富,是豆中上品。

大豆。春大豆一般在春分后播种。谚语说:“三月种豆清明前,二月种豆春分后。”又“二月里,豆出耳。”耳,是大豆刚冒出地面长出的小瓣叶片。端午节后收获。人们在端午节采集的午时草中,有黄豆,将近成熟。一些地方也在田埂上种秋大豆,与晚稻同种同收:先用一种装有长木柄的刀劈除田埂两边的杂草,再用锄头在田埂两边抹上稀泥,成斜面,使田埂的横截面由原来的长方形变成梯形。种豆时,一人用锄头柄的头部在斜面上隔一定距离压出一个小坑,一人在坑内放入几颗秋大豆种子,又一人抓一把草木灰放在坑里,三个人流水作业(不同的是,流水线不动,人动),完成种植。

花生。谚曰:“清明节气届,赶种地生豆。”意为清明节气到,赶种花生、豆。春花生与春大豆基本上同时,都在春分后、清明前播种。为什么要赶种?春分清明之间雨多,如果种下后,芽还没有冒出土面就下大雨,土被雨淋透硬结了,牙就出不来了。所以要赶在晴天播种。春花生一般在八月上中旬收获。

惊蛰至谷雨期间,是莆田农业最繁忙的季节(春耕),冬种作物要收获,不同的农作物要播种,要插秧。而“半田半园(部分是田地部分是旱地)”的地方,农民特别忙:水稻播种,秧田管理,拔麦子(或摘蚕豆),打麦,种大豆花生,插秧,薅草,田里地里,一个农事接着一个,忙,并快活着。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万物充满生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是一点也没有错的。七月底、八月份,是夏收夏种。十月底、十一月,是秋收冬种。

二、果类。

荔枝。三月下旬开花。俗语“小暑小食,大暑大食”,也适用于荔枝。稻子黄,荔枝红。莆田荔枝在七月中下旬成熟,大暑后急剧减少,故有“大暑过荔枝厄好参(大暑后的荔枝胜人参)”之说。

龙眼。四月下旬开花。本地龙眼品种多,上市时间长。从部分品种名称上可以看出成熟的季节,如交秋本(立秋成熟的品种),处暑本,秋分罗,九月乌(农历九月成熟),交冬本等。莆田市九月中旬举办龙眼节,那当然是龙眼大量上市的时候。

枇杷。四月下旬、五月上旬成熟。每年这个时候,莆田市会举办枇杷节。

莆田柑橘品种多,上市的时间不一,从九月到翌年一月都有。冬至前夕做汤圆的仪式,要用到橘子。除夕用柑,称做岁柑,那种柑外皮大红,个子小,也称“福州柑”。春节、元宵节大量用柑,不少宫庙摞起“红柑塔”。

桃子。谚语说:“早桃四月八,晚桃五日节。”端午节那天人们会将煮熟的鸡蛋和桃子,装在用五色丝线编成的长网袋里,挂在小孩身上。实际上,端午节是有桃子上市,但还比较少,属于早桃。大部分桃子要端午节后才上市。

番石榴在七月半之后成熟。

杨梅每年三月中下旬开花,六月初上市,时间短暂。但是腌渍后,可以存放一两年。

柿子。十月底十一月初成熟,有消炎消肿的作用。上市时正当秋收冬种,吃柿子可以降火。

橄榄。十月起成熟。

白露过后,上市的果子多起来了,北方的水果也大量涌入,所以谚语说:“白露,拉杂戽。”意思是,白露过后,水果多而且质量好,张开大口,吃吧。

许多农谚以节气记录农事活动,这些农谚为把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是,虽有农时,还要看田地、气候、物候等,再决定农事活动,做到不违农时,又符合农作物生长的实际情况。(余学范)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