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竹枷声声打豆忙
【发布日期:2017-08-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界外田戈

 

近日,回老家,午休时分,窗外传来“啪嗒”声阵阵。哦,那是村民用竹枷打豆的声音。

在乡下,每家每户大多有数分或一两亩田地。他们依然保持着原始的耕种方式,肩挑手锄,人力犁耙。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工具根本派不上用场,也几乎难见现代化机械。因而,闻及竹枷打豆的声音,我就不由得想起过去拔豆、打豆的岁月。

过去,老家以种植番薯、花生、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为主。大豆,并非主粮。因此,家家户户一般只种植一两分大豆,用以做豆酱、做调味,供日常下饭菜;做豆腐、腐竹等,大多以供节日宴请之用。

每到春季,三月前后,天气相对暖和,村民们就忙于下种大豆。大豆一般种在不缺水的田间。种大豆,最怕的是遇到干旱气候,缺水,大豆是结豆荚,却不长豆粒。选好种植田地之后,事先备耕起垄。播种时,一般都是一垄双边用锄头各开一条深一两寸的小沟,然后,往里面均匀撒播大豆,不宜过密,以防大豆长得过于密集,影响了生长收成。一垄的中间留空,便于施肥,那时,一般会从中插播番薯,算是地尽其用。一块地里既种大豆,又插番薯两不误,无形中增加了收入。

种下的大豆,一般经过五、六天就会发芽长出,绿油油的、胖乎乎的。长到尺把高,豆秆上就逐渐开始开花结果,长出了一簇簇、一串串豆荚。经过两三个月的田间管理,大豆的叶子,由青绿而黄,甚至掉叶,豆荚也由干瘪、青绿变得饱满、金黄。至此,就该拔豆收成了。大豆若是过于成熟或过迟拔,一经太阳曝晒,豆荚就会自动裂开落地,影响到收成。

拔豆,一般要赶在晴好天气,上午拔,之后捆扎,挑回,于场院内摊开曝晒。经过一两日的曝晒,一些豆荚就会自动裂开,但更多的豆荚需要拍打才能裂开。而这拍打的工具就是“竹枷”。

竹枷构造简单,由枷头和竹柄两部分组成。“枷头”即敲打的竹排。一般取宽一公分有余、三四十公分长的老竹片四片,一头削略细些,打小孔,以便装进木轴上。木轴宜用坚硬不易开裂的木头,一般长十来公分,宽及高五公分左右,一头挖出直通对面的一个长方形的孔,孔大小以刚好能插进一头削得略细的四片竹片为宜。同时,要露出小孔,以便插上竹签,以防竹片脱落,并在木头的另一头离末端一公分多的地方与长方形的孔之间削出一个圆柱状,长度为竹柄的直径有余。竹柄就是一根一两米长的老竹竿,竹竿的粗细以手掌能握得下为宜,将其略大的一头削开留下一小截,用炭火将那一截烘烤弯曲成套子,再把木轴安在套子中,以木轴能自由转动为宜,用细绳扎牢。如此,一把竹枷就大功告成了。因竹枷在打豆时,是连续翻转敲打的,因此,有些地方称之为“连枷”。

竹枷是一种省力机械。用它打豆,极大减轻了脱粒的强度。你瞧,村民身子前倾,脚一前一后站着,双手握着竹枷的柄,一提一压地用力扬起挥动,枷头就自然翻转开来,一下一下地敲打在豆的秸秆上,豆荚开裂,豆子四下蹦出。那富有节奏的“啪嗒”声,犹如奏响了劳动进行曲。过去,一个大砖埕,往往会有好几户人家同时晒上大豆,中午趁热打豆,那“啪嗒”声此起彼伏,夹杂着村民们闲聊交流的欢笑声,可谓累并快乐着。

不过,用竹枷打豆,看似容易,掌握起来却还得花一番工夫。刚学打枷,往往枷头转动不起来,得先把竹枷头的竹片往前平放,瞬间把枷头提起,利用摆的惯性原理,枷头就转动开来。但在未熟练掌握之前,枷头的竹片还容易左右摇摆,碰及竹柄,转不开去。若是过于用力,冷不防还会弄坏枷头的。在乡下,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打竹枷的。那是因为农忙时节,乡下是“借手都不够做的”,没有养闲人的,就是刚会走路的幼儿,因没人照看,也都带他们到田间地头,偶尔让他们帮忙,做力所能及的事儿。

利用竹枷脱粒,具有悠久的历史。《齐民要术》及《农政全书》上分别有载:“连枷,击禾器”“连枷响,麦场登”。南宋诗人范成大在《秋日田园杂兴》一诗中写道:“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打枷脱粒的场景。

如今,用竹枷打豆,虽无“一夜连枷响到明”的忙碌,但村民们冒着酷暑挥汗打豆的情景依旧令人难忘……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