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文化,凝聚边防“心力量”——市边防支队文化建设成果扫描
【发布日期:2017-12-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执法示范单位”“人民满意单位”……是什么让这个团队后发赶超引跑,成就“莆田品牌”?

缉私缉毒反偷渡,面对风险诱惑心不动,是什么让执勤官兵淬炼使命担当,筑就铁壁铜墙?

只身勇斗8名持械歹徒敢于亮剑,是什么让“90名”民警血性胆气激荡,续写无上荣光?

……

有太多的故事被打上市边防支队的特有烙印,这其中也深藏着内在归依和现实逻辑。当我们试图以多维视角去解读应有之义,循着自有的路径,探寻发展的轨迹,会发现总有一种精神催生一股不竭的力量,引领着这个支队的广大官兵不断向上攀、向前行、向深走。是什么?是文化的软实力,高高擎起了部队上下谋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硬脊梁。

一、凝聚文化的共识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边防文化?如果在35年把这个问题抛给吴候舟,对方肯定一脸的茫然,“我是搞业务的,让我谈文化搞宣传,是不是乱点鸳鸯谱?”如今已成长为所长的他,再次面对这个问题,脸上洋溢的自信,早已写明了答案:“文化就是战斗力”。

认知的转变源于思路的转换。小吴介绍说,前不久,上级党委部署了一项基建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这些都是客观现实,怎么办?党支部一班人拍起胸脯,立下军令状。党员示范引领,大伙对表看齐,心齐劲足苦干三个月,终于啃下硬骨头。

如果说是党员示范从中发挥了催化剂作用,那么倒不如说是“以所为家”的团队文化,将全体成员拧成一股绳。像小吴这样,对文化从以往的偏见拒绝到如今的接受认同,在这个支队还有很多很多的例子。

人心齐,泰山移。心齐靠什么,在于最高级的管理——“文化管人”。一支团队只有聚合每一名成员,才能干好工作完成任务。强化官兵职业认同和核心价值精神的塑造,砥砺血性担当,是文化建设中铸魂育人的落脚点。自2015年以来,这个支队着手开展团队核心价值文化体系建设,设计推出整体形象LOGO和汇报片,提炼了“和谐、务实、创新、一流”8字边防精神,创作并传唱莆田边防之歌,并在营区办公场所使用带有莆田边防元素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化内核的深度植入,如同种下一个个文化基因,让每一名官兵都能找到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文化的输出既要向下,更要对准决策层。这个支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年初的党委工作部署,文化建设在政治工作中占比不轻。全年规定的为基层办实事项目,改进基层文化建设,满足官兵文化生活,也必是其中一项固定动作。

“文化工作虽不是中心工作,但影响和促进中心工作。人为割裂文化工作与中心工作,是对文化观的片面肤浅认识”。这个支队党委书记傅福利表示,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形成,何谈有战斗力的集体?只有把基层需要的文化当成大事抓、大事办,才能成风化人,进而凝心聚力。

二、催生文化的智慧

文化,文化,以文化人。基层文化建设,关键在人。

曾宸,这个支队湄洲边防派出所副所长,也是一名老文艺骨干。连续多年参加警地文艺演出,行云流水般的大提琴演奏让他小有名气。如今,他又多了一个头衔——莆田学院音乐学院和市艺术学校的聘任讲师。

身穿橄榄绿,不拿一分钱,许多像曾宸这样的文艺骨干,不在“藏在深闺人未识,千呼万唤始出来”,而是在组织的搭桥下大大方方地走出警营,走进校园,走向共建单位。除了警地公共关系建设的考量,更多的是基于文艺骨干专业特长的实践培养。

这个支队政治处主任周建仙介绍说,文艺专业特长需要保鲜更需要持续打磨,这样才能做到业精于专,不疏于专业的练习。给文艺骨干提供一个较为通畅的实践平台,目的也是让他们找到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价值认同感。

战士入伍或大学生入警安排专业特长摸底,被纳入的对象按照兴趣划分文学、摄影、音乐、朗诵、书画、篮球、足球、气排球、乒乓球、长跑及收藏等11个小组,建立“一人一表”长期档案。在年中安排集中培训或业务选训,下达文艺活动需求订单。在“八一”“十一”或春节期间组织文艺汇报演出或警地联谊演出,检验文艺工作成果。评功评奖、晋职晋衔、入党入团,在同等条件下,表现突出的文艺骨干优先纳入考核对象。这些措施的出台,让能歌善舞的文艺骨干们很受用。

动力,来自激励,更源于创新。一系列从优措施,为文艺骨干们搭建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东庄边防派出所是全省执法规范化建设先行单位,执法的优势如何固化展示?这个支队的文化人员和基层文艺骨干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营区规划打造了全市公安机关规模最大、最富特色的法治廉政文化园。一尊尊石刻法治廉政人物,一块块法治简史和廉政格言基石,让观摩对象在目光凝视的同时,内心得到沉淀,法治信仰也得以形成。

创新性发展,更要从驻地文化中汲取智慧的力量。莆仙戏具有千年历史,因其唱念坐打等颇具地方特色,至今在当地仍具影响力。这个支队的文艺骨干柯黎、林智孟、赵臣等从古戏种中找到改造价值,主动前往市艺术学校拜师学艺,经过三个月的专业攻关,将古剧改编成穿越新编小戏《再审窦娥案》,生动演绎了新时代的边防警官执法公正无私断案。由于编排巧妙、表演到位,这部小戏在省边防总队文艺汇演中夺得二等奖。

三、汇合文化的力量

四周是大幅玻璃幕墙,原木书桌,布艺座椅,舒缓的音乐,香浓的咖啡,捧着一本书足以享受一个暖阳的下午……这不是闹市里的星巴克,这是位于秀屿港区的“闽疆书香”(莆田)边防智慧书屋。

这栋属省边防总队面积最大、设置最规范的军民融合书屋,分为办公区、阅览区、馆藏区、漂流区、电子阅览区、影音区、沙龙区等多个区域,集聚了网络书屋、电子书屋、Wi-Fi书屋、云端书屋等功能,真正实现了空间高度整合、信息高度融合。

融合的不仅是技术,还有资源。这栋斥资数十万元打造的、可满足周边半径5公里的区域性警民共享书屋,派出所竟然没花一分钱,全部是驻地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和贤达人士捐资助建。而这个支队正在布建涵盖7个市(区)图书馆分馆、18个所队图书室、7个区域性警民共享边防智慧书屋、22个流动图书点等4个层面的系统化、标准化的公共图书服务机构,也将在场所设置和图书资源渠道上,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向社会敞开合作双赢的大门。

引资的同时须“引智”。这个支队重点引进平台、人才、管理等优质资源,先后与省电影家协会、省新闻摄影学会、市书法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等6家文化团体建立军地共建协作机制,推进文化建设有了智囊团队,文化活动有了专业力量。

找准军民融合文化的交汇点,这个支队加强军地合作交流,形成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良好态势。连续10年来,驻地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无偿为退伍老兵开展技术培训,提高退伍就业竞争力。

顺应军民融合发展大势,着眼军民融合文化发展的大局,这个支队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即加快打造军民融合文化发展中心,这个中心承载了创作实践、成果展览、文化沙龙和教育培训四大功能。建成后,中心定位为“孵化器”,成为军民融合文化产品的集中生产地,催生高水平文化成果。同时,也作为官兵开展文化活动的“大舞台”,适时开展书画、音乐创作活动,提高文化素养。作为军民文化人员交流的“新载体”和素质工程提升的“练兵场”,这个中心还将定期开展学习交流,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书画创作、短期培训等活动,推动官兵素质工程升级。

依托军地共建协作机制,目前已有4个团体开展了“文化下基层”活动,创作了一批强军文化特色的作品,激发了官兵献身边防、建功边防的铁血豪情。

四、畅享文化的魅力

文化重在铸魂育人,而贴合基层且富有兵味战味的文化,则更受官兵欢迎喜爱,更能砥砺战斗作风、培树核心价值。

郑俊峰,一名“90后”的边防民警,一次夜巡为保护群众勇斗持械歹徒光荣负伤,先后获评“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省拥政爱民模范”。取材于他的事迹拍摄的微电影《血性民警》,在今年5月一举摘得第六届中国国际微电影节“公益微电影奖”。为他创作的歌曲《无悔的守望》,在全省边防部队庆祝建党95周年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歌咏大会上荣获二等奖,成为鼓舞士气、争当典型的强军好声音。

用身边的典型倡扬战斗文化,用战斗文化激励和带动更多的身边战友,文化以如此奇妙的魅力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合循环。10月底,这个支队继续做大做强典型,再次开拍由郑俊峰故事改编的微电影《兵儿子亲儿子》,让战斗文化在闽中莆田大地生根发芽。

把握文化本色,突出文化主体,让更多的官兵参与进来,从中找到满满的文化获得感。这个支队组织好群众性文化活动,将活动机制常规化,连续六年办好“卫士杯”篮球赛,成为官兵以球会友、凝聚力量的重要文化活动平台。

坚持悦人与育人的并行并重,这个支队采取新载体讲好边防故事、传播边防声音。5集系列专题《我的边防生活》,聚焦小人物,记录小事迹,讲述小感动,着力塑造团队核心价值观。节目播出以来,“边防e家”连续5期给予聚焦关注,网上点击阅读量达37000余次,各类留言220余条。

基于边防形象的全面提升和推广,真正让文化成为引领部队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个支队今年又在部队铺开了“一队一品”整体培树活动。通过持续宣传和舆论造势,社会各界对边防工作满意率高达98%  (孙卫锋)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