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玉勋
故乡气候湿润,土地肥沃,自古就盛产春秋两季大豆,每季大豆都有黑黄两类,每类中又各有大颗豆与小颗豆之别。黄豆盛开玲珑绚丽的紫花,黑豆则开幽洁雅容的白花。春豆的种子春秋两季皆可种,把春豆放在秋季再种,梧塘人喻其为“倒占春”育种,秋收种子在来年春种,其生长格外生机盎然。但若把秋豆种子在春天超前“上错花轿嫁错郎”错种,招来的是疯长,虽然枝繁叶茂,咄咄逼人,偶尔也开一些零星的花,但所结的豆荚永远是干瘪瘪的,缺乏鼓劲,其不合时宜的憨样,成为乡人揶揄的笑料。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春大豆太早种会遭遇寒冷的春寒,太晚种则会遇酷热的煎熬,所以必须不违农时地在湿润的清明时节播种。大豆的萌芽需三个条件:温度、湿度、空气。“清明时节雨纷纷”,温度、湿度非常适宜,关键要使种子生活在富含空气且松软的“土被褥”之中。“粗麦细豆”的方言谚语毋庸置疑地说明种豆必须精耕细作,要用细土覆盖,形成一张土层酥松充满空气的“土被褥”。然而在秋季,这张“土被褥”对秋豆风险极大,遇上雷雨天,“土被褥”顿成糊浆,刚种下的秋豆会因表面土的凝结窒息、缺氧、死亡而发霉。所以,为保证秋大豆种子成活,小面积的可加盖塑料布,大面积的则要根据天气预报,审时度势,胜于易胜,避免在四天之内遭雨水的暴淋。
大豆的根系布满盘根错杂、珠串圆滚的根瘤菌,这是自制养料的化工厂,人们只要勤除草、松土、灭虫、浇水,不追加氮肥,大豆也能长得枝壮叶茂、硕果累累。
“博(晒)花照(结)拖(串),博(晒)夹不了(没有)夹”的莆仙方言农业谚语,形象地凸显大豆在花期需要阳光普照,在灌浆饱满期则需雨水的滋润,特别在后期,勤浇水多灌溉,是夺取大豆高产的最后一里路。
大豆有超然的适应性,不管是宽广的田野、零星杂地,还是屋前墙后、路边渠旁,它都能随遇而安,茁壮成长,花事不断。在上世纪60年代,各生产队不约而同地在集体土地的田埂上按劳动力分配给个体私种“豆丸”(每丸相隔50cm),“贪心”的社员把土丸垒得又高又大,每丸可收干豆半斤,可观的收获,令人扼腕称奇。
种下希望就有收获。每逢过年,用自己收获的黄豆制作豆腐、豆腐干、豆皮、豆丸等,几乎是家家户户共襄的“盛举”。聆听着从手推石磨发出的磨豆声,凝望从磨嘴流淌出的玉液琼浆,韩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的诗句在我脑中豁然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