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硋灶之燬
【发布日期:2018-01-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在灵川镇,有一村名也是地名,用字很是奇怪,曰“硋灶”。

硋,要不是注音或查字典,真不知该村名怎么读?那么就读“咳”或“该”吧!

其实,如此读法,大谬不然!原来这个字读“碍”,义与“碍”同。

但是,这又不对了。当地人都说这里是“huǐ”灶村。

哪个huǐ?

莆田方言中,把所有的陶器、瓷器,统称为huǐ,而烧制huǐ器的窑坊,称为huǐ灶。且有“湖缸弥大huǐ灶出”的俗话。

为了行文方便,还是先把这个烦人的“huǐ”搞清楚。根据读音,在字典中翻查,发现一个“燬”字,窃以为在音义上与莆田方言的陶器瓷器之总名,比较挨边靠近,且能勉强说通,故权用之于行文。

在汉语中,对器具事物的命名,常以体用性法取词记字,因此不少名词与动词、形容词,在字形读音上体现为同音同字。此“燬”字释义有“烈火”“燃烧”二项,恰与陶瓷制法相关;又“燬”与“毁”音同而通转,与陶瓷器具容易破碎、毁坏的性质相符。综此,则认为以“燬”器作为陶瓷物件总名,简称“燬”,或者可行。

于是,硋灶当作“燬灶”。则下文凡涉“硋”处,概作“燬”字。如“湖缸弥大燬灶出”,这话字面意思是再大的陶缸也是从燬灶烧制出来的;而深一层则常指外甥要尊重服从大舅,外甥如缸,舅家如烧制缸的燬灶。

据燬灶村老者所言,该地的燬灶盛于明朝。因烧燬出名,销路较好,利益使然,此处的燬窑曾一度达到99窑。因传若达100窑则会出皇帝,或为王气所镇,这里的燬窑发展至极盛之时,也仅99窑而已。

虽然燬灶村的燬窑止步于99窑,但在那时也是远近闻名的繁华之地。据说这里因陶瓷而形成的街道达五里之长,较大的商号有18家,外来经商的住户加上本地人,不下万人,约一千多户。

这里主要生产陶器,其品种名目繁多,如石八瓮、橄榄缸、水缸、米盎、菜配盎、酒坛子、油坛子、饭榼、潘榼乃至尿圳、封金盎等等,应有尽有。

由于灵川地处水、陆、海交通便捷之处,北上福州,南下潮汕,西进闽中腹地,东往泉州南安,舟车穿梭,商旅接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与泉州地区隔海相望,海运极为方便,这里所产的陶器或经由泉州市舶司而销往海外。果如是,灵川也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且是颇有分量的货源地?

燬灶之燬如此发达,当与此地的天然资源有关。这里靠山面海,山海之间则是平原村庄。据说当年壶公山上林木茂盛,烧制陶器的燃料木柴充裕。而平原地下丰富的优质粘土正是陶器的原材料。据说在20世纪70年代,有某工程施工,深挖地下16米之处,依然可见烧制陶器的优质粘土。

燬灶因燬而富庶,也因富庶而招祸。明朝嘉靖年间的莆田倭患,灵川也是重灾区之一,其原因可能在于倭寇侦知此地有财可劫,抑或是内奸(土倭)“里鬼通外贼”,祸害乡亲,天良丧尽。关于倭患,亦有二事可记。一是离燬灶不远处的何寨后山有鹧鸪寨和燬灶村前的烟墩山,此二处具有军事性质的设施遗址,皆可能与抗倭有关;二是村边靠壶公山脚,有“九棺十八粪池”的传说,那里面可全是金银财宝。这些金银财宝,不知是富豪所藏,还是倭寇所遗,由于至今无人能够发现,所以无法证实。

硋灶之“燬”尚难确定,更遑论其相关故事之真伪。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今闲)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