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灵川下尾村巨变
【发布日期:2018-01-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田市城厢区灵川镇下尾村,是一个临海渔村。全村共有23个村民小组,人口近5886人,面积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87亩,花蛤苗池540亩,滩涂养殖面积1000亩。

日月辗转,世事沧桑。过去的下尾村地少人多,土地贫瘠,多为农地,水田甚少,且缺水严重。村民以耕作和讨小海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贫困日子。但这里的村民继承先祖的优良传统和族规家训,凭着自身的勤劳和勇敢,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繁衍发展。

下尾村面临大海,每年夏秋季节,常有台风袭击全村,严重威胁全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据村民回忆,在1923年,村民们举全村之力,东起海头埕,西至大宫前(今保德祖社),使用大条石、三合土(内掺糯米)等材料砌筑了一条长约400米、高达1丈的海堤,保护着田地和村民的财产生命安全。随着时光流逝,海堤因年久失修等原因,不幸在1938年的一次强台风袭击下决堤崩毁。

解放前,下尾村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村民们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环境脏乱差,疾病时常发生。解放后,下尾村群众生活有了逐步好转,但仍然还是一个地少人多的贫困村。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莆田县人民政府在沿海地区掀起围海造田热潮。19709月至19719月,在时任村支书林金榜和大队长林冬桂带领下,全村群众群策群力,依靠自己力量和国家的资金支持,进行了第一次围海造田,耗资4.56万元,砌筑海堤长达660米,堤高4.5米,围海造田400亩。19748月至197510月,新任支部书记林玉坤、副书记林金森、大队长吴秋梅等干部团结一心,再次带领全村群众进行第二次围海造田,耗资13.65万元,砌筑海堤1800米,堤高7.5米,造田1000亩,基本改变了下尾村田少粮缺的状况。

改革开放后,下尾村进行了全面的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改造中低产田的调整布局,改进耕作方法,从而增加了耕地面积。通过大力推广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一年三熟三高产的套种轮作做法,农作物品种通过改良,产量、产值大幅度增收和增长。

靠海吃海,下尾村的海上养殖业,可追溯到二百多年前,那时,村民就利用海水潮起潮落的自然规律,家家户户筑石成堆、铺石成行,依靠季节生态特性,养殖牡蛎,增加收入,作为生计的补充。解放后,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村民们充分利用浅海滩涂资源等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鱼、虾、蟹、贝、藻类等海水、淡水养殖,不断拓宽养殖面积和品种,渔业生产发展很快,村财和村民收入得到提高,村民生活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变化。

1971年,下尾村村民在海滩上发现了“野生的花蛤苗”,这种“野生的花蛤苗”成熟个体只有两三厘米长。“野生的花蛤苗”的发现,证明了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宜花蛤生长,从而引来福建水产研究所、莆田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的关注。1972年,他们相继下派技术人员到这里科研实施,不久在下尾村进行花蛤人工土池育苗试验获得成功。也在这时候,下尾村村民开始在实践中学习掌握了花蛤育苗技术。不久,村干部看到这一良机,组织群众围海造池40亩,作为开发花蛤苗养殖生产基地。不少村民在实践中得到经济实惠,看到发展希望,再次组织起来,扩大筑海造池123亩,扩大花蛤育苗生产基地。

村民在花蛤育苗中大获其利,尝到了甜头,大部分的村民又一次组织起来,又筑海造池多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花蛤苗等海产养殖。在下尾境内的海岸滩涂上建成一片又一片四四方方的花蛤育殖大池,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尾村凭借花蛤创造出可喜的硕果。

当今,下尾村村民几乎家家都开发花蛤育苗养殖,其花蛤苗远销辽宁、山东、浙江等省,甚至走出国门,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成为下尾村人民致富奔小康的产业支柱。下尾这个最有“花蛤味”的村庄,成了中国花蛤第一村。全村已超过4000人从事花蛤育苗,供应的花蛤苗占全国市场50%以上。花蛤苗养殖,有效促进了下尾村村民家庭经济收入。

随着村容村貌不断改变,全村经济收入不断提高,村民生活条件不断完善。近年来,村党员干部为公共设施的完善积极努力,积极奉献,共筹集资金800多万元,先后进行桥梁建设、硬化水泥村道4.5公里,完成小学配套建设和自来水管道铺设……

全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人民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提高。村党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的步伐。为让村民用上数字电视,村里为每户补贴150元,目前共拨款9万元使600户村民用上数字电视;为每户补贴400元用于安全饮用水入户,使全村1030户用上安全饮用水;村里建起报刊阅读栏和科普知识专栏,建立了十音八乐队、车鼓队,建成了2个老年人活动室;还集资50多万元为村里的小学配置电脑室,改善办学条件。该村利用一些重大节日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活动,群众安全感和满意率很高。

下尾村被评为福建省级“文明村”,并多次荣获福建省“卫生村”、福建省“明星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李福生)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