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山位于秀屿区南日镇港南西户村,是南日岛的东南屏障。九是虚指,远看,多座山峰连绵不绝,重重叠叠。时值九月初九重阳节,石盘扫墓节,不由想起杜甫的《登高》,便决定效仿古人,再一次登高遥望。
主峰九龙山是一座石头山,海拔仅有一百米,山峰并不陡峭,由于没有石阶,徒步登顶并非易事。沿着盘旋的蜿蜒小道,耳畔的海风呼呼作响,将头发和衣服吹得凌乱,逆风和你的速度较劲,每一步,都是挑战。
一个时辰左右,我终于气喘吁吁地登到古碉堡。古碉堡旁边还有瞭望塔、防空洞、坑道、哨所等,它们共同承载着守护海洋的使命,这些坚固的防御作战工事在沿海的历次战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碉堡侧面各有一扇拱形的小门,两边的石阶梯呈三角形,墙上是已经褪色的红字,仔细辨认,原来是“严禁进入……”,一下子将我探秘的好奇心扼杀,不敢往里走去。
一条狭窄的石阶梯两旁已经长满了荒草,通向后山侧门,绿色的大门紧闭,两旁还写着两个大大的“禁”字,让人望而却步的威严。
印着鲜红的五角星的防空洞,已经被一块斜放的石条挡住了大门,使人不敢窥探。指挥所的墙上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垒成,已经倒塌了一段,抚摸着凹凸不平的石头墙体、斑驳脱落的石灰、褪色模糊的红字、毁坏的瞭望窗口,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愫。透过瞭望塔狭小的窗口,仿佛还能看到战士们枕戈待旦,日夜守卫着海岛的情景……”
20世纪80年代末,这里变得杂草荒芜,衰败破落。废弃的雷达,腐蚀的电线,倒塌的城墙……它们在这里倔强地守候,为了和平发出无声的信号。
参观完古碉堡,已经是日中,环视四周,九龙山的东面是猪母山,西面是笔架山,观日出,眺乌丘,瞰村庄,一山一韵,一海一情。山的厚重与海的广袤在这里刚柔并济、和谐交融,构成了一幅广袤无垠的山海图。
过去,我还听老人们说山上有一座山寨,历史悠久。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半山坡的那一座山寨,当地人称之为“薛刚寨”,寨址平面呈椭圆形,占地2800平方米,墙用石块砌筑,长1000米,高1米,厚0.7米,南面开一寨门。
“薛刚寨”是流传于当地一个神秘的传说。据说薛刚反唐时在这里安营扎寨,因为山势险峻,加上水源缺乏,孤城危在旦夕,兵将们已经做好跳崖保节的准备,把所有金银珠宝和军饷集中埋藏起来。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原来一颗炸雷炸到,顿时山摇地动,几个埋宝的士兵没有站稳,相互拉扯掉下悬崖,从此宝藏沉入海底,无人知晓。
至今无法考证老人们口中的传说是真是假,从逶迤的墙体走过,犹如穿梭在深邃时空里,穿越到千年前的烽火狼烟……
如今,岁月的履痕早已尘封了人们的记忆,无情的海风也磨洗了烽火狼烟,宽大的城墙在绿草的掩映之下,静静地矗立着,独守一份坚持,沉淀几许沧桑。
古人登高远眺自伤情,大概是曲折的山路像极了辛酸的人生道路,天地间的广袤又反衬出小我。因而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也有了“高台多悲风,朝日照北林”的悲凉,还有“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的无奈。回首历史,1573年,大明参将胡守仁也曾在这里登顶远眺,他心中一定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明代后期,腐朽的明王朝已经内外交困,海寇、倭寇、山寇相交而起,南日不免沦为海寇流窜之地。县志中记载,崇祯二年(1629),海盗褚采进犯南日,总兵郑芝龙率兵剿灭。《闽书》中还写道:“一邑九乡,半为贼薮。是沿海之乡,无一而非海寇之人也。”这是嘉靖四十三年,有2.8万海寇进入闽地,其中就有一部分隐匿于南日。海盗龙盘虎踞,占据岛上的有利地形,抢劫过往船只。关于林凤、李忠海盗集团,民间的传言是他们在南日岛集结的船只多达九十九条,一个小盗分得的银圆多达几“筐头”,海盗所劫财宝很多都埋藏在九重山之下。
1573年,海盗在南日东海海域大肆杀戮。作为戚继光手下重要将领,胡守仁带领士兵和林凤、李忠的海盗集团经历了数十小时的血战。不熟悉水战的胡军进退两难,幸得妈祖海神“助战”,一时风起云涌,海面刮起西北风,胡军战船乘风破浪,并借风火攻,使海盗三面受敌,最后荡平盗巢。胡军为报神恩,建立了镜仔妈祖宫。在镜仔宫碑记中,对这一战役有着详实记录。岛民至今感恩,为他刻下雕像作为纪念。
曾经的英雄如今站成了屹立的雕像,被世人的目光敬仰着。大明参将胡守仁身穿战袍,手握神剑,那硕大的身躯保持着亘古不变的姿势,眼神中带着不能匹敌的威严。
悠悠天地之间,不见古人,不见来者。石碑尚存,英雄无觅,这样的悲凉,也许只有猎猎的海风能解读。匍匐于他的脚下,不敢对视,一种力量油然而生……
下山后,回首凝望,我看见九龙山上云雾迷蒙,曾经的铜墙铁壁,曾经的金戈铁马,曾经的狼烟烽火……都化作了远山含黛,都化作了山峦逶迤,都化作了沉默不语。(许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