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文徵明与莆阳情谊(三)
【发布日期:2018-03-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林藻《深慰帖》局部


 六、文徵明与柯维骐

柯维骐(14971574)字奇纯,号希斋。莆田城关乌石尾(今荔城区镇海街道英龙社区东山巷)人。明代著名史学家。弘治十年(1497)二月初二生,行四。正德十一年(1516)举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即疏病归莆。时相张孚敬用事,创新制,京官告病逾三年者,概罢免,维骐亦在罢中。自是谢宾客,矢志读书,讲学著述。久之,门人日进,四方士子纷纷从学,先后四百余人。历二十载,修成《宋史新编》二百卷,被收录《续修四库全书》。还著《史记考要》十卷、《续莆阳文献志》二十卷、《艺余集》十四卷、《杂著》六卷等。隆庆元年(1567),奉旨晋阶承德郎致仕。万历二年(1574)卒于家中,享年七十有八。卒后入祀莆田乡贤祠。南明隆武二年(亦是清顺治三年,1646)赠翰林院侍讲学士。其著书立说之地修史堂,原位于城东乌石小柯山,今移置绶溪公园内,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徵明于嘉靖二年(1523)授翰林院待诏。同年,柯维骐中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两人同为京官,颇有交情。文徵明《甫田集》(卷十)中录其《送柯奇纯主事归莆阳》诗一首,诗云:“新命才看下玉除,归心早寄入闽车。不须驷马夸题柱,且着班衣慰倚闾。因病得闲情好在,移忠为孝乐何如。春风伫看重来日,黑发光阴正有余。”依诗文按年编次,查此首诗作于嘉靖三年(1524)秋冬间。

嘉靖三年(1524)秋冬间,兵部右侍郎邑人郑岳《送柯奇纯疏病南还》诗一首,收录其著《山斋文集》(卷四)中。诗曰:“李泌名方起,休文病转萦。望乡愁思减,去国宦情轻。江净孤帆影,天寒落叶声。乌山深筑室,坐养寸丹成。”

柯维骐若为官一生,世间多一位贤臣而已。其疏病归莆,潜心修成《宋史新编》,从此中国多一位著名史学家。柯维骐是柯氏家族的骄傲,也是莆阳人民的骄傲。

七、文徵明与陈琳

陈琳,字玉畴,号石峰。莆田县维新里龟塘(今荔城区新度镇)人。后居莆郡城乌石山坑边。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弘治十一年十月授云南道监察御史,弘治十四年(1501)五月提调南直隶(南畿)学政,以陶育人才为务,甚得士子心。正德四年(1509),谪揭阳县丞。刘瑾诛,起嘉兴府同知,寻擢知府。正德七年(1512)八月,晋山东按察司副使提调学校(提学副使),其养士一如南畿。正德十年闰四月,升河南布政司右参政。正德十五年十一月,迁广东右布政使。正德十六年四月,嘉靖登极,五月,晋左布政使。同年七月,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嘉靖元年(1522)十月,升南京大理寺卿。嘉靖三年(1524)擢兵部右侍郎。卒于任上,享年六十有六。讣闻,谕祭,遣官营葬。

文徵明与陈琳私交甚笃。弘治中,陈琳以监察御史视学南畿,以陶育人才为务,甚得士子心。文徵明《甫田集》(卷十八)收录其作《侍御陈公石峰记》一篇,文曰:

“莆多名山,而乌石在郡城,奇丽崷崒,实用钟莆之秀,侍御陈公之居在焉。公自号石峰,盖取诸此。公之言曰:“吾名琳,琳,美玉也。然不有治焉,斯亦璞而已矣,乌所取器哉!《诗》不云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吾之有取于是,非徒以山为也。”夫公以明执法,奉天子明命,视学南畿,士之仰公而治者众矣。而公顾为此,若有不足焉者。呜呼!此公所为不可及,而足以厉多士,率一方也。

盖人之情,喜护其所不及,而恬于自恕。操辞履事,往往贤智自列。或谬为退托,而其心固不欲人之加之也,然而卒亦无能加人。始以其有是心,是以不能自固,而卒之出人之下也亦宜矣。苟为自下,则非有越人之才者不能,夫又谁得而尚之?公不忘取助于石,亦惟其玉哉!而况乌石为公之所丽哉。

或谓一山一石,惟人之嗜,而公顾欲专之?且乌石在莆,非可得私也。而不知其有所谓独得者,不皆以境也。是故嶙峋嶻嶪,苍然万仞,其秀若焉,其壁立若焉,仰睇有肃,爰以树节。瞻斯岩岩,而端委以之。利其廉隅,植其靡败。虽若有得于山,而实公所素负以立身而率人者,而兹山固将假公而重于世也。然则虽谓之公之所有,亦何不可哉?公以粹美之质,履明洁之操,而优之以精深宏博之学,夫亦至矣。而其心每抑下,虽以某(某:指文徵明)之无似,且在诸生(当时文徵明是一名诸生)之列,而必以记命之。是其好学下问,优于天下,而人将追而莫之及也。

夫公方以卑抑下人,而人至于不可及,人亦何为而不思所以置其身哉?今江南士习,以器业相高,誉闻相取下,而切劘之功盖寡。公所为拳拳于是者,某有以知公非直自为而已也。”

正德七年(1512)八月,诏浙江嘉兴知府陈琳晋山东按察司副使提调学校。陈琳由浙江嘉兴往山东济南赴任,途经苏州,与文徵明再相见。挚友文徵明作《送提学副使莆田陈公叙》,收录其著《甫田集》(卷十六)。叙曰:

“正德壬申(正德七年)之秋,诏嘉兴守(浙江嘉兴知府)莆阳陈公(陈琳)为山东按察副使领提学事。先是弘治中,公以监察御史视学南畿,振德警愚,轩轾惟允。数年之中,士修名行,而文以丕显。朝野翕然称之,谓公之道化流行,得古人表帅之义。未几,逆竖恣权,谋乱庶政,天子惑之。公上疏极谏,遂以得罪镌两阶,左迁潮之揭阳丞。朝野又翕然称之,谓公之风采磊落,有古人正谏之风。及朝廷更化,同事者往往内补,而公稍起,倅嘉兴,寻以为守。于是朝野之人,莫不惜之,以为公之贤明宏达,宜在师资之地,守振肃之职,而顾浮沉常调,不亦负乎?此固天下之公言,而某则以为世俗之见耳,非所以论公也。

比公虽官御史,而奉使于外,非在得言之地,可以不言而言之,冀有以行之耳。得罪去国,岂其志乎?夫既已得罪,则投窜摧辱,有所不辞,又奚班资之计耶?苟计于是,则患失之心,惟日不足。充位固恩,龊龊自守,又甚而败名弃节,以猎华要,高爵厚禄,唾手可得。舍是不图,而区区于外内升沉之间,虽愚人不为也,而公岂为是哉?惟其无心于是,是能效忠输诚,慨慷激发,得以行其志而成其名。视彼侥幸恩私以徼荣一时者,涕唾之不若也,又足以辱公乎哉!而天定理还,事不终敝。所谓高爵厚禄,卒以畀之。此虽理所必至,而事有不尽然者,则幸不幸存焉。幸而得之,于公为无负。不幸失之,则其所为高一世而望天下者固在也,公又何愧乎?夫公不图世之无负于我,而求有以无愧于世。充是心也,盖有无入而不自得者,虽宰天下可也。一方视学之寄,果足为公重轻哉!

虽然,自公为丞,而倅,而守,天下之人想闻其风采,盖莫不愿为之奔走也,而鲁独得之。经天下者,殆有意乎?何者?鲁(山东)为圣人首化之地,比者盗贼残毁,疮痍特甚,非仁明恺悌,以斯道为任者,固不能抚摩而振起之也。公行矣,济溺起衰,将为天下先也。

某(文徵明)以诸生,辱公国士之知,十年于此,潦倒无成,方惧为门墙之羞,而公眷存不已。今兹由浙而鲁,得再见于吴门(苏州),因献是言。而必以天下望之者,固天下之论也。”

八、文徵明对莆人唐书法名家林藻《深慰帖》题跋,还把此帖摹刻入其辑《停云馆帖》中

林藻(765840)字纬乾。莆田县尊贤里乌石(今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人。林披次子。唐代书法名家、文学家。唐德宗贞元七年(791)登进士第。历校书郎、判官、监察御史、容州刺史、殿中侍御史,仕终岭南节度副使。藻与其弟蕴及欧阳詹俱为闽中名士,省试时所作《珠还合浦赋》,文采风流,如有神助。其著《林藻集》已佚,其诗赋载于《全唐诗》及《全唐文》。藻工书法,明初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称:“林藻行书,婉约丰妍,出入智永之域。”传世有行草横幅《深慰帖》。惜真迹已佚,今仅有刻本传世,此帖自北宋徽宗钦定《宣和书谱》始见著录,此后历代辗转朝野珍藏,皆有印跋可考。林藻是福建历史上有资料记载的第一位书法名家。

文徵明于弘治八年(1495)以父命从吴宽游,时宽丁继母忧于家,悉以古文法授之,且为延誉于公卿间。

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玉亭主,世称匏庵先生。南直隶长洲(今苏州)人。明代名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成化八年(1472)状元,弘治八年(1495)任吏部右侍郎,弘治十六年(1503)升礼部尚书,弘治十七年(1504)卒于任上。卒后谥文定,赠太子太保,葬于木渎西花园山。其善诗文书画,尤工行书。著有《匏庵集》。

文徵明文受业于吴宽,其师吴宽得到林藻《深慰帖》刻本,并为此帖作长跋,文徵明为吴宽之弟子,故而数次获观此帖。徵明不仅为此帖题跋《跋林藻深慰帖》,还把此帖摹刻入其辑《停云馆法帖》(卷四·唐人真迹(二))中。《停云馆帖》是明代汇刻丛帖的善本,共12卷。《停云馆帖》为文徵明辑,子文彭、文嘉摹勒。吴鼒、温恕、章简甫刻字。嘉靖十六年(1537)刻第1卷,以后得佳墨逐次加刻,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四月完成。初为木刻,后改为石刻。

文徵明《跋林藻深慰帖》,跋文录下:

“右唐林藻《深慰帖》,元人跋者五:李倜士弘,河东人,官侍读学士,谥章肃;张仲寿希静,本内臣,带学士承旨;邵亨贞复孺,睦人,寓华亭;袁华子英,昆山人,国初郡学训导;张适子宜,长洲人,终宣课大使。按诸跋谓此帖即《宣和书谱》所载。今验无祐陵印记,惟有绍兴二小玺,似为思陵所藏。盖南渡后,购收先朝书画。民间藏者,或有内府印记,即拆裂以献。又当时多属曹勋、龙大渊鉴定,二人目力苦短,往往剪去前人题语。此帖或民间所献,或经曹、龙之手,皆未可知也。

又有柯九思、陈彦廉名印。柯字敬仲,天台人,官奎章鉴书博士。此帖印记特多,且有‘秘笈’字,盖其所藏也。而仲寿所题,亦云尝藏之。彦廉名宝生,泉州富商。元末居太仓,家有春草堂,所蓄书画极富。袁、张二人尝主其家。此跋又为陈氏题者,则此帖经三氏收藏无疑。后归吴江史明古,而吾师匏庵(吴宽)先生得之,故某数获观焉。今疏本末如此,其详则俟博雅君子。”(吴国柱/编著)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