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来自朦胧诗的启示 ——《中国朦胧诗2017卷》序
【发布日期:2018-04-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李少君




倪伟李、沈丙龙连续几年编《中国朦胧诗》年选,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照理说,朦胧诗已经成为历史名词,现在诗歌已发生了变化。而倪伟李、沈丙龙如此执着,只能说是因为他俩对朦胧诗的特殊热爱,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俩认为朦胧诗至今还存在,还被一些人坚持着,还在发生影响产生作用。

应该说,过了四十年之后,我们可以相对理性地来看待朦胧诗的意义和问题,以及对当代诗歌的启示。

所谓朦胧诗,是指新时期文学发轫之初出现的一种诗歌新潮,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他们倡导的一种新的诗歌美学思潮,追求个性,寻找自我,呼唤人性的回归和真善美,具有强烈的启蒙精神、批判思想和时代意识,是一种新的诗歌表达方式和美学追求。朦胧诗主要的特点:一是其启蒙精神和批判性,北岛在这方面尤其突出,他对旧有的虚假空洞意识形态表示怀疑,公开喊出:“我不相信。”同时,他高扬个人的权利,宣称“在一个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二是对人性之美的回归,对日常生活之美的回归,舒婷比较典型,她呼唤真正的深刻平等的爱情、友情,比如《致橡树》等诗。朦胧诗的新的美学追求,得到了部分评论家的肯定,其中尤以谢冕、孙绍振和徐敬亚为代表,他们称之为“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其确定追求人性人情人权的准则,从而为其提供合法性正当性证明。后来,随着“文学寻根”思潮等的出现,及第三代诗人的崛起,及朦胧诗代表诗人的分化,朦胧诗渐渐销声匿迹,但近年又有回归趋势。

朦胧诗最重要的一个遗产,一般认为是自我的发现,人性和个性的觉醒,当然,这是从否定开始的,从“我不相信”的怀疑和批判开始的。这也很正常,“说不”往往是人的觉悟的开始,“说不”意味着发现差异性与区别,发现不同与特质,经常是启蒙和自我发现的开始。但可惜的是,朦胧诗到此为止了,甚至,后来沦为了一种彻底的虚无的解构主义,走向了一种极端的自我否定,而不是走向自我肯定……

在我看来,这正是新时代诗歌与新时期诗歌的区别:自我否定还是自我肯定,这里的比较一目了然。新时代的诗歌,应该是在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上,最终走向一种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最终创造出具有普世性的精神思想、美学形象与意义世界,成为新时代的典范和高度。

朦胧诗在完成它的新时期文学使命之后,已经终结,但朦胧诗最初开始的一些思想和理念,还是今天的一个重要参照和启示,朦胧诗的一些诗歌技巧和美学趣味,也被普遍借鉴和使用。那么,编选新的朦胧诗选本,也许还有一些回味和反省的意义,有一些回顾、继承及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的作用,或者说,是为了迎接一个更大的诗歌时代的到来。(李少君,196711月生,湖南湘乡人。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文联副主席,现为《诗刊》副主编。)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