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志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各地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广积肥,多打粮”的号召,千方百计寻找肥源,而那时上小学的我也在学校的组织下积极参与广积肥……
我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初便在村里上小学,那个年代农村经济落后,商品短缺,尤其是化肥供应量有限,粮食产量低,而要想多打粮就得施农家肥。农家肥除了人畜粪便、做饭的草木灰外,就是田园旁、地埂上各类旺盛野生的青青杂草了。青杂草经过堆积发酵后,就是上等的肥料了。
记得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刚开学不久,老师就叫我们利用早晚和周末时间割草积肥,每过几天就交到学校一次,每人至少一大筐。其实,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已经先于我们广积肥了,我们早有这个思想准备了。
其实,割草对于农家娃来说完全不是个事儿,因为小时候我们就经常给家里的牲畜割青草,打猪草。而接到学校的“广积肥”任务后,我们便三五结队去村外的田埂上或河塘边割草。由于春季草多茂盛,很快就能割上满满的一大筐,而在割草的过程中也常有意外发生。有一次,我用镰刀割草时,由于长势旺盛,手抓到了草的根部,且抓的草又多,使用镰刀时由于用力过猛忽然往上打滑,割到我手上了,顿时鲜血直流,疼痛难忍,便赶紧找赤脚医生包扎。虽然草不能割了,但学校交给的任务必须完成,否则会挨老师批评,只好叫家人来帮忙。还有一次,因南方草丛中毒蛇多,我一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了,好在那不是剧毒蛇,最终有惊无险,打几针后就好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那时还没有改革开放,包产到户还没有真正施行,农村还是以大集体为主,而一个生产大队就有多个生产小队。我们将一大筐青草背到学校后统一堆积在一起,像一个小山包一样,过了几天后便发出阵阵烟雾形的热气和难闻的味道。等青草的颜色完全变黄后,我们每人背着一大筐排着队送肥去田野……
记得,三年级时我担任了班长,为了多割草,我和几个班干部商议每次都背两大筐草。在我们的带动下,同学们也纷纷效仿,那年学校所在大队赠送给了学校一面大锦旗,而我也被评为德智体的“三好学生”。而割草一直延续到我读初中结束,那时农村已经包产到组了。
前几天,在一个老同学微信群里,大家回忆这事时都非常兴奋。而正因为那个特殊困难时期的“广积肥”,使农村田野里的庄稼长势喜人,禾苗壮,稻谷沉甸甸的。集体收成多了,社员家中的口粮分粮也多了,干部群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我们也高兴。一转眼,这“广积肥,多打粮”已经过去很多年了,但经历的苦与乐,今生难忘,永远缠绕在心头,沉淀在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