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兴化“点心面”
【发布日期:2018-04-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仙方言称线面为“索面”,它是莆仙民间百姓办年节、喜庆和接待宾客的礼俗食品。我记得童年时,凡有亲戚或好友到我家,母亲总要煮上一碗油拌“索面”给客人当点心。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碗油拌“索面”是浓浓的人情味儿。

那些年,莆仙人也称油拌“索面”为“点心面”,油拌“索面”碗中垫底的是炒熟的蔬菜,面上会摆放些炒鸡蛋、肉片、油炸花生米、紫菜等。在过去的年代里,它是招待客人的最高礼仪。亲朋好友来时,主人一般都会煮上一碗油拌“索面”,端上前给客人吃时,会很客气说:“别客气,都吃完啊!”

那时莆仙不少地方有这样的风俗,客人吃“点心面”时,只是把碗中的“索面”和青菜翻上来,略吃一点,不能吃光,否则视为失礼。有的客人甚至就象征性吃上几口。据说还有的地方当客人是这样的,客人向主人要个小碗,要吃的往小碗拨点,“点心面”的配料尽量不吃,五花肉更是碰都不能碰,因为那些年物质全面匮乏,家家孩子都多,客人吃“点心面”,一定得给他们留点。这是一种礼节文化,也是一个人涵养的表现。

每年春节到来,吃油拌“索面”是大人小孩最开心的事。莆仙一带最普遍的是正月初一早,人人都得吃一碗油拌“索面”。这碗油拌“索面”的面上讲究摆放一些配料,就是在面上摆放香菇、油炸豆腐、五花肉片、油炸花生米、油炸紫菜、炒鸡蛋等等。初一早全家一人吃一碗,之后初五早再吃一次,寓意男女老少又添一岁。

油拌“索面”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莆仙民俗文化。“索面”又含有添寿、长命、平安之意。每年家里兄弟姐妹过生日,母亲都会亲手为我们做碗生日面,象征我们又长了一岁。还有就是亲朋好友出远门回来,亦以油拌“索面”为他接风。在浙江大学教书的舅舅每次回乡探亲,母亲总是做一碗油拌“索面”为他接风;舅舅回去之前,母亲还会做一碗油拌“索面”为他送行。

那时候,街坊四邻的人要到海外谋生,亲朋好友总得煮一碗油拌“索面”为他送行,以它的柔韧牵起海内外感情的线。我家隔壁邻居有一位从海外归来的叔公,回乡后,会给街坊们送些牙刷、风油精、正露丸等日常用品,左邻右舍的人也会做一碗油拌“索面”为他接风,之后还会再做一碗油拌“索面”为他送行。而今天凡是从海内外归来到我家做客的亲朋好友,家人也都会亲手做一碗油拌“索面”请他们品尝。

时过境迁,油拌“索面”的叫法今非昔比,莆仙人把它和妈祖文化联系在一起,雅称它为“妈祖平安面”,可算是锦上添花。“妈祖平安面”做工考究,考究在“妈祖平安面”的面上。它做法一般是将芥蓝菜洗净切成小段,炒锅置旺火上,下油烧热,放入调料炒熟,盛入碗中垫底。炒锅下油烧热,放入姜、蒜煸炒,加入金针菜、香菇、笋片、扁豆、肉片、油炸豆腐、骨汤烧沸,作为“索面”配料。在烹调配料的同时,用锅下清水烧沸,将“索面”抖散入锅,沸滚几下,待“索面”浮在水面,用漏勺将“索条”捞起,盛入放着炒熟的芥蓝菜的碗中,再用熟花生油和少量汤汁拌匀,随即将烹好的配料整齐排在油拌后的“索面”上,最后撒上炒鸡蛋条、油炸花生米、紫菜和香菜即可。

一碗“妈祖平安面”色泽鲜艳,“索面”柔软,配料香嫩,味美可口。“妈祖平安面”上的配菜都有讲究,紫菜必须炸过,香脆,有“紫气东来”之意,象征富贵。香菇象征着团圆。花生,也需炸过,落地生根的意思,象征平安吉祥,也有添丁的意思。鲜黄的鸡蛋,象征健康。炒过的扁豆,“幼豆吃老老”(莆仙方言)。白水煮肉,然后切片。过年的时候一般也有用荔枝肉或者炸排骨,意味着都有肉吃。最后放上香菜就大功告成了。妈祖是保平安的女神,因此,“妈祖平安面”寓意着平安、幸福、吉祥、长寿。家里来了客人,煮一碗“妈祖平安面”招待,那是对客人真心的欢迎、尊重。

不管今天的油拌“索面”如何用山珍海味“改头换面”,它都极容易勾起我对于那些年莆仙民俗“食文化”的回忆!油拌“索面”一直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它贯穿着我几十年的人生旅途。从特殊年代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它依然点缀着莆仙人的生活和民俗。(李影)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