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朱熹《春日》诗的真实意蕴及其艺术价值
【发布日期:2018-04-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俞宗建

 

 

宋·朱熹六十一岁 写真像

 

 


朱熹诗《春日》  何飞挺 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白话译文

在这美好的春日,来到泗水之滨,访师求学,所见所闻耳目一新。自己晓得应该来寻访仰慕已久的老师,春日时见到他们,并得到他们的教诲和指点,如沐春风。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恰似春天里百花开放、万紫千红。

词语解释

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美好日子,也流露出作者写此诗时的美好心情。

3、寻芳:寻找美好的春景,暗寓寻找贤德之人,探究事理机趣。

4、泗水滨:作者此处意指泗水之滨(即“海滨洙泗”“海滨邹鲁”——莆田),但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却从字面上解释:“泗水”河流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笔者观点:疑误,“泗水滨”其真实意蕴详见下文)。

5、光景:风光景物。

6、等闲: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从字面上解释“等闲”:“随意”(笔者观点:“等闲”是普通人、平凡人,此处“等闲”意蕴系朱熹谦指自己。 “等闲识得”:朱熹自己晓得的意思)。

7、东风面:轻风拂面,如沐春风。

8、万紫千红:①指美好的春色,百花齐放,色彩艳丽。②作者此处暗喻在莆田访师求学时,所见所闻的理学观点和儒学思想丰富多彩。

创作时间和背景

据著名学者,朱子研究专家刘述先(19342016)教授著作《朱子的哲学思想发展与完成》载《曾点》《春日》《春日偶作》(页43)和《观书有感二首》(页44)这几首诗作于辛巳(1161)春。

从朱子诗文洞察其思想转变痕迹

据刘述先教授著《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第一部第一章六,页4243载:“庚辰(一一六0)冬,朱子见延平(南平)李侗正式受学,逗留数月之久,在仲冬(十一月)有诗云:

《困学二首》

旧喜安心苦觅心,捐书绝学费追寻。

困衡此日安无地,始觉从前枉寸阴。

困学工夫岂易成,斯名独恐是虚称。

傍人莫笑标题误,庸行庸言实未能。

前一首诗,说的是作者舍弃禅学,为求“安心苦觅心”,指的是达摩与慧可的故事。后一首诗,说在日用处下工夫,“庸言庸行”乃是中庸之教。

辛巳(一一六一年)春朱子(朱熹)又有下列诸诗:

《曾点》

春服初成丽景迟,步随流水玩晴漪。

微吟缓节归来晚,一任轻风拂面吹。

据刘述先教授著作所载《曾点》作于一一六一年春。笔者考据《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二·《论林艾轩作文解经》曰:“在兴化南寺(莆田广化寺),见《艾轩林光朝言‘曾点’言志》一段,‘归’,自释音作‘馈’字,此是物各付物之意。”

某(朱熹)云:“如何见得?”艾轩(林光朝)云:“‘曾点’不是要与冠者童子真个去浴沂风雩,只是见那人有冠者,有童子,也有在那里澡浴底,也有在那里乘凉底,也有在那里馈饷馌南畝底。曾点见得这意思,此谓物各付物。艾轩甚秘其说,密言于先生也”。

据此所载获证:朱熹见林光朝,听其讲《曾点》地点在福建莆田南山广化寺,时间为辛巳(1161)春,笔者考证与刘教授著作所载时间相吻合。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子(1161年)春未至莆田访师求学之前困学数年,当其在莆田听理学家林光朝、方次云讲道后,乃有豁然开朗、自由自得的感受。据《朱子文化大典》页695载:《春日》《观书有感二首》作于辛已(1161)春,此与刘教授著作所记载和笔者所考证时间都相同。

真实意蕴和艺术价值

人们一般都把朱熹《春日》当作一首单纯的景物诗解读,写游春观感,所以,往往就事论事,做一般性解读。如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如此解释“泗水滨”:“泗水,位于山东省中部”,“胜日寻芳泗水滨”解释为:“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在泗水河边春游”。朱子本诗中的的“泗水滨”,从字面望文生义,极易被误会解读为山东“泗水”,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山东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泗水滨”。查《朱熹年谱》和朱熹行踪,朱熹一辈子未曾北上山东,怎么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何况此时的“山东泗水县”早已被金人侵占。

于是,又有个别专家再曲解引申解释“寻芳”:意指作者寻求圣人之道,作者虽末到过寻芳的地点“泗水滨”一一山东泗水,但作者“神游”至孔门儒风宝地山东泗水。盖因之前专家学者和全国小学教材编写组专家,可能末知朱熹曾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春寻芳莆田访师求学之事,故采用此说演绎诠释此诗,此确与作者朱熹本意和史实不符。

    各界人士目前仍持此说,包括小学语文课本教参、教材依然如此解读,倘若学生再问老师:“朱熹都没有去山东泗水这个地方,又怎能去春游呢?”难道老师还要继续给学生解释朱熹“神游”山东泗水吗?若如此再曲解朱熹本诗真实意蕴,再继续误导莘莘学子,代代以讹传讹,遗害无穷。笔者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组专家应该认真解读,并重新审视教材、教参,予以订正。

笔者观点,其实作者本诗“泗水滨”,乃实指享称“文献名邦”“海滨邹鲁”“海滨洙泗”之誉的莆田。

因为莆田古代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早在宋朝莆田就有“文献名邦”——宋度宗赞语,“海滨邹鲁”(“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宗皇帝敕字)之美称,并享誉“海滨洙泗——泗水滨”[明代探花、邑人林文在《红泉讲道序》中也赞道:“吾莆自郑露讲学于南湖(莆田南山广化寺),在唐则吾祖(林)蕴、(林)藻、欧阳詹读书于南山。至宋,艾轩(林光朝)讲道于红泉,由是文风大振,遂有“海滨洙泗”(洙泗:山东邹鲁之滨,朱熹本首诗句中的“泗水滨”在此意指莆田)]之称,其盛矣哉!”

“万紫千红”还比喻孔学、儒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故,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史实和依据:

据朱熹《再题西林寺并序》:“绍兴庚辰(一一六O年)冬,予来谒陇西(李侗)先生,退而寓于西林院惟可师之舍,以朝夕往来受教焉。阅数月(十、十一)而后去(按:朱熹去哪儿?笔者考其去“海滨洙泗”——莆田。朱熹至莆田黄石听林光朝讲道,到黄石井埔造访群仙书社时作《群仙书社记》,款识:绍兴三十年(一一六O年)十一月,熹书壶山藏修精舍(莆田壶山书院)可以佐证。

朱熹也许早已仰慕莆田理学家林光朝,方次云大名,之前多次过莆,皆因时间和条件所限,不便前往拜访求学,故其于绍兴三十年(一一六0年)秋(十一月),专程来莆田访师求学长达半年,收获颇丰,心情愉悦。

朱熹来莆田寻访儒学名师“南夫子”林光朝和理学名贤方次云等后,兴至而作《春日》。

等闲(朱熹自己)识得(晓得)东风面(朱熹自己晓得应该寻访自己仰慕心仪已久的师长林光朝、方次云,他们都居在武夷山的东面莆田),春日时见到他们,并得到他们的教诲和指点,轻风拂面,如沐春风,恰似“万紫千红都是春”。朱熹在莆田游南山广化寺、木兰陂、木兰溪、国清塘、濯缨亭后创作《曾点》《春日》《观书有感二首》等诸诗。

综上所述,朱熹《曾点》《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五首为学诗,皆创作于绍兴三十一年(一一六一年)春,地点:福建莆田。《观书有感二首》之一“半亩方塘”具体地点位于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千年国清塘之“濯缨池”;《观书有感二首》之二“溪舟自行”自然景观具体地点位于福建莆田城南千年木兰陂所在地;《春日》诗句中的“胜日寻芳泗水滨”之“泗水滨”,本诗乃指“海滨洙泗”“海滨邹鲁”——福建莆田。

朱熹在莆田真正找到自己仰慕的儒学老师和理学思想这一“源头活水”。故其化为诗《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因为获得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和莆田名贤方次云的教诲和指点,如沐春风。故有诗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他们丰富的儒学思想和观点多彩多姿,就像春天花园里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故有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是哲学家,思想家,著名诗人,故《春日》是首寓意深刻而又通俗易懂的哲理诗。其真实意蕴令人寻味,艺术价值催人奋进……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