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巧打救助“组合拳” 实现站内“零滞留”——市救助站立体化工作模式破解救助“瓶颈”
【发布日期:2018-04-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收容遣送制度改制后,市救助管理站全体干部职工及时切实转变职能观念,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紧扣民政助困帮扶稳定社会的主题,着力做好救助管理工作,特别是针对救助对象需求多样、救助环境日益复杂的形势,认真总结经验,努力拓宽思路,在救助管理工作过程中,重点做好“堵、寻、帮、回”四个环节,并探索总结出“四多”等应对办法,让求助对象及时得到有效帮助。截止目前,该站无一滞留人员,得到了省救助管理总站和市民政局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为有效从源头上有效预防流浪乞讨现象,市救助管理站借助市民政局低保办工作平台,了解本地特困群众信息,掌握可能流浪的对象,提前实施救防并举措施。从2013年开始,市救助管理站将服刑人员、困境家庭未成年子女作为重点救助对象,联合省教育援助协会、莆田监狱、莆田阳光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等单位和服务机构,通过提前做好介入工作,积极开展“录视频、传家书、送关怀”、“爱在亲子间、情暖幸福家”及“同一片蓝天下、你我共成长”等系列活动,为138名莆籍服刑人员、困境家庭子女提供心理辅导、亲子交流、法律援助、爱心人士结对帮扶等服务,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使这些困境群体无出现流浪乞讨现象,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社会反响良好。

20147月份,该站救助一名被母亲虐待的未成年人小龙(化名)后,配合市共青团,协助村委会向法院起诉小龙母亲虐待孩子,经法院审理,判决撤销其母亲的监护人资格,诉讼期间市救助站安排专人陪护,并协调将其安置到莆田SOS儿童村生活。此事例属全国首例,在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及莆田各大媒体进行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反响。

此外,结合每年“6.19”救助机构开放日活动,积极开展“在站寻家 让爱回家”活动,不断提升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借助媒体力量,通过电视、报刊、网络、微信等平台公布求助信息、方法及联系方式,提高求助服务成效;利用全国救助寻亲网和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等渠道及时发布寻亲信息,帮助滞留受助人员回归家庭;发挥莆田学院学生语言优势,为受助人员做方言翻译,帮助寻亲;邀请公安派出所进行人口信息查询、人脸识别比对等寻亲办法,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如该站区分不同受助对象,积极做好寻亲工作,对只会讲地方方言、无法沟通的外来人员,通过高校同地域学生的翻译,帮助找寻亲人信息;通过报请公安部门采集DNA数据、派出所进行人脸识别比对和人口信息查询,对已知户藉地和家庭成员,却无联系方式的受助对象获取亲人信息;收集医护人员救护智力障碍、精神障碍和其他患病人员交流过程中只言片语的信息,反复进行“去伪存真”的比对辨别,获取其亲人信息,最终找到其家人。多年来,已成功为100多名未成年人、走失老人、智力障碍、精神障碍患者等受助对象找到了家,促使其家庭团聚。

积极劝导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并妥善安置,使其居家生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多年来,该站秉承这一理念,因人施助,对有劳动能力,符合就业条件的20多名流浪乞讨人员和务工不着、临时遇困群众以及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且不适宜接受正规教育等受助对象,主动与市内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联系,搭建再就业平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融入社会创造有利条件;对职业乞讨、职业跑站人员,坚持用爱开启悔改之心,鼓励劳动致富光荣,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不听劝导、故意挑事者,坚持原则,拒绝无理要求;对因贫救助返乡的流浪乞讨人员,把重点放在安置上,协调当地乡镇(街道办)和村()解决实际困难,组织志愿者和爱心人士与其结对帮扶,并做好后续回访和跟踪,预防二次流浪;对长期寻亲不着的“三无”人员,依据《救助管理办法》要求,向主管局提出安置请示,由市民政局上报市政府批复后,安置公办社会福利机构给予供养;对易肇事肇祸的疑似精神病人及危重病人,按照“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将其护送至定点医院进行救治,待治愈或病情稳定后及时联系其亲属接回或护送返乡;对其他被遗弃、虐待等特殊情况的受助对象,在做好救护的同时,重点在身心健康上动脑筋、下功夫。12岁的流浪儿童陈某半年内“五进”救助站,该站联系当地居委会和孩子的亲人,落实“谁抚养、谁监管”责任,使陈某与其他孩子一样,享有学习教育和健康生活等权益,彻底结束了流浪生活。20145月份,该站在救助一名长期被反锁于地下出租屋仅靠营养快线为生的5岁男童赵某奇期间,安排人员24小时陪护亲近孩子,邀请心理医生为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并最终将其安全护送返乡,案例得到民政部领导肯定,被批复向全国推广,并予以通报表扬。

对受助人心理状况不稳定、戒备心强等遇困群众,组织帮扶组进行针对性帮助,首先想方设法做好受助对象思想工作,待稳定情绪后,对其需求全力予以帮助解决。为加强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该站通过招标,引进莆田市心海社工服务中心,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进行外展服务,该社工中心每周不少于两次组织人员上街巡查,发现流浪乞讨人员后,对不愿到站接受救助的人员,积极做好劝离工作,留下救助联系电话,使他们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及时救助。对自愿到站接受救助人员,运用专业知识为其做好心理辅导,需求评估等专业细致的服务,鼓励他们自食其力,回家与亲人团聚,并为该站建立典型个案,配合做好返乡人员的跟踪、回访及思想转化等工作;为协调好有关部门做好分类工作,该站主动与公安、卫生、教育、交通等部门进行沟通,

“救助管理工作也是民政兜底保障措施之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不但要不忘收容遣送制度改制的初心、牢记救助管理制度赋予的新使命,更要在发展阶段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真抓实干做出新贡献,书写出让党和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新篇章”。市救助站林文瑞站长说。(时报记者 翁志鹏 通讯员 郭飞鹏)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