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回望莆田历史的几个瞬间(一)
【发布日期:2018-05-2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莆田僻处东南一隅,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开辟榛莽,改造自然,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莆田自古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称,名贤辈出,群星璀璨。纵观历史长河,有多少动人故事和令人难忘的瞬间,流传在老百姓口中,记载在书册里,成了我们的集体记忆,丰富了文化积淀。这里记录莆田的一些历史事件,配以有关的话语、文字,让我们共同回望历史瞬间,探寻文献名邦的足迹。

1、附凤凰翼,与木石居。和乐兄弟,游玩诗书。(郑露诗《书堂》)

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前后,名儒郑露与胞弟庄、淑,在莆田南山(今凤凰山)南麓的小海湾(当时称南湖)边,建立了湖山书堂(今广化寺讲堂),攻读诗书,收徒授业,开先莆之儒学,世称“南湖三先生”。自此莆田文风渐盛,重教兴学,其后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创造了宋元明科举之辉煌,留下一些科甲佳话。后人为了纪念郑露兄弟,在城内建“开莆来学”坊,今不存。开莆来学,这个评价是公允的。成书于宋嘉定七年(1214)的《莆阳比事》说:“莆为文物之地,旧矣。粱陈间已有南湖先生郑露书堂,唐林藻弟藴肄业其地,欧阳詹自泉山诣焉。迄今有三家两书堂之谚云。”

2、及宝应败走,夜至蒲田。(《陈书·虞寄传》)

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曰:“宝应大败,逃至莆口。”元胡三省注:“虞寄传作莆田。”可知胡见到的《陈书》正作“莆田”。陈宝应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莆田”第一次见于载籍。此事发生在陈天嘉五年(564)。莆田于陈光大二年(568)立县。

3、天庆观三殿宏丽,甲于八郡。(《莆阳比事》)

元妙观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宋代称天庆观,元明易名玄妙观,清改为元妙观。当时该建筑群中有三殿,现存三清殿等,是道教玄妙观建筑群遗存下来的一座宋代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关旧有护城河-----兼济河,河上有兼济桥,因为坐落在“元妙观”旁边,大家又称之为观桥,桥不在了,地名仍保留。

4、吴兴唐神龙中埭海为田,陂延寿以溉。有蛟为孽,兴毅然曰:蛟害吾事,将穷穴斩焉。乃提刀截流而下杀蛟,兴亦不复出。数日,离陂东下二里,得所持刀于淖泥中,名其地曰“吴刀”。(《莆阳比事》)

唐神龙年间(705-709),吴兴第一个开发兴化平原。他带领老百姓埭海捍潮,建海堤,大规模围垦,开北洋。又筑延寿陂,引水灌溉农田。黄仲昭《八闽通志》曰:“吴兴始塍海为田,筑长堤遏流南入沙塘坂,酾为巨沟三,析为股沟五十有九。”吴刀、赤溪、漏头、吴公潭、吴峰山等一系列地名,至今仍在使用。

5、莆南洋自唐元和间观察使裴次元始塍海为田。(宋方天若《木兰水利记》)

唐元和年间(806-820),为抵御海潮、围垦埭田,福建观察使裴次元倡修东甲遮浪镇海堤。至此,兴化平原形成。又经过几百年的开发,把一片潮水出没只长蒲草不生五谷的海滩,变成了膏腴之地,莆田最富庶的地方。兴化平原约占莆田县土地面积的23.5%,养育了世世代代的莆田儿女。今镇海堤全长6公里,是福建省最早最大的海堤,保护着兴化平原南洋三十万人口、二十多万亩良田。而在黄石书社配祀神灵陈池养的神位前,有一付对联:风吹石顶,西头起寺御风;浪涌海滨,东甲(角)筑堤遮浪。石顶、西头是龙桥旧地名,御风亭为庙宇,今存。海滨、东甲、遮浪是黄石地名,镇海堤就在那儿。到了明代,镇海堤被拆去堤石、仅留土堤,其后多次溃决,“白浪长驱至壶山下”。陈池养主持重修,一百二十年不决堤,人们纪念他,用这个对联概括他的主要功绩。

6、师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景德传灯录》卷十八福州玄沙宗一大师)

大师法名师备,福州闽县人也。唐咸通初年(860年)出家。这个记载说明莆仙戏的来源,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就在这段文字之后,又有如下叙述:“来日师问小塘长老:‘咋日许多喧闹,向什么处去也?’”小塘长老,大概是指石室岩精舍的和尚。据载,妙应禅师于大中六年(852)创建石室岩精舍,几经兴废,即今石室岩寺,坐落在莆田市区西面山中。石室岩,今莆田仍称“小塘岩”。由此可知,今石室岩寺的前身,创建于唐代。

7、壶兰雄镇(明兴化郡守陈武卿)

这是明隆庆五年(1571)陈武卿为古谯楼所写的匾。古谯楼是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知军段鹏建造的,本为内城附在城垣上的月城的城门楼。宋绍兴六年(1136)焚于火,知军刘登重建,置更鼓刻漏其上。现存古谯楼建筑物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修建,嘉庆八年(1803年)重修的。(余学范)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