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方言 点滴辨惑(七十四)
【发布日期:2018-06-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八十二 刲囝、镰钩、柴解、经梳

笔者童年时候常受到母亲用两句莆仙方言俗谚批评:“日头落山刲囝利”、“连暗错经梳”。说是笔者那时候贪玩,做事忽冷忽热。好给人忙中添乱。七十多年来我一直牢记母亲的告诫。这两句俗谚中有两件是当时农村常见的器具:一件是“刲囝”,用做采薪、割草、砍甘蔗等的弯刀;另一件是织布机上的部件“经梳”。由于社会变化,生产力发展,旧的工具被淘汰,现在很多人不知道那两件工具,连俗谚的含义也不清楚了,下面试作解惑。

第一句俗谚是说,干活开头慢吞吞,不用力,到快收工了,才来劲,装样子猛干一下。用“刲囝利”隐喻劲头大。莆仙农具中有两种弯刀:刲囝和镰刀(如图),形很相似。镰刀莆仙话称罗钩(镰变音为罗)。钩字多义,现在常用作为名词的,如“钩子”,是连结、钩取或悬挂的工具。古汉语中钩可与镰同义。《方言》五:“刈刀自关而西或谓之钩或谓之镰。”《汉书·龚遂传》:“诸持锄钩田器者皆良民也。”古代钩也兵器,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现代汉语大词典》中释镰刀为一种用于收割庄稼或割草的农具,形状像弯曲的钩子,由刀片和木柄构成,部分刀片上有小锯齿。莆仙方言不把这有锯齿和没锯齿的两种弯刀笼统称为镰刀,而有锯齿的称镰钩,没锯齿的称刲囝。刲kùi,《说文》刺也,割也。《唐韵》苦圭切,《韵会》倾奎切,並音奎。《集韵》涓惠切音桂。莆仙方言刲与桂同音。刲囝有砍劈的功能,刀口钝了,可以用刲石磨,使之刀锋再利。但不能用来收割稻麦,因不使大力,稻麦杆割不断,用力砍劈,必致稻麦杆抖动,颗粒脱落,不利收成。镰钩带锯齿,有拉中带锯的功能,收割时不须用大力即可,不致庄稼杆大振动而掉粒。但刀口使用钝了,不能磨,须要换新或请铁匠过钢再錾刀口。

第二句俗谚是说:给本来困难的工作又添麻烦。过去土法织布用的机械,莆仙方言称织布机,简称“机”(音归)。要织布,先把绩好的经线(经,方言白话称gāng)按严格工序要求装在机上。“经梳”(经,方言文读变音为宁,如图)是织布机上一件重要器具。织布时,经线隔条分上下,张开一条径,以便织布者掷梭子,把纬线牵引过去,然后用经梳使力梳拢紧纬线,使之密织成布。织布者每踏一下机下的杠杆,可以牵动经线,使之相隔的经线,上下轮换张开,再让梭子带纬线来回返复,如此循环至终。如果经线断了一条就要立刻穿过经梳齿接上,丝毫不能乱。而经梳上的梳齿有好几百个细缝,每条经线却要按次序穿过,这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夫。天快暗了,织布已经就很费劲,如果再接错了经梳,引起经线混乱,织不成布,就更令人恼火。

由上文刲囝,笔者联想到另一种用来劈(剖,莆仙方言白话音p?蘅:,有人也写为“破”)木柴为燃料的刀具——柴刲。这是一种相对粗笨的工具,刀锋不利,主要靠用力剖柴。“柴刲”也有人写为“柴解”。解剖、分解的“解”。——把整体剖成零碎。其意义是符合“柴刲”的功能。莆仙方言“解”字,多音多义。一个音为giè(音如方言“桂”)。如:解元(旧时科举,乡试第一名)。武术比赛术语:汝出招,我来“解”(方言“桂”上声)。中毒用药“解”(桂上音)。押送犯人称:解(音同桂)上京都。把身上穿的衣服纽扣解开,称桂(阳平声)开(白话音如亏)。等等。

“解”字除了音如桂之外,还有音如“害”、如“卧”。音如“害”的,如“解数”(hài  sù),有人故意装出异常模样,说他“解数”多。解数义同“式数”。这个“解数”原是武术的招数、招式。熟语说“使出浑身‘解数’”。“解”为姓,也音“害”,如解缙。

“解数”方言白话也音如“卧笑”(文读)。莆仙方言“一下”、“一次”称“蜀个”(文读)。“解”义为个数、次数时变音为“卧”(“个”的文读变音),“数”方言白话音为“笑”。如:“数目”(笑墨)。有人喜欢炫耀本领,说“伊喜欢讲‘卧’(解)。”——“卧”(解)即有几下子招式、解数。(注)武术中的器具或武器称之为“解(音卧)具(音技)法宝”。例句:解具拿出来跟伊拼。“解具”与“傢俬”音义相近。

有人问笔者:近年体育竞技中出现新词语:“使出洪荒之力”,用莆仙方言是怎么讲?笔者回答三个字:“尽奶力”。——连吃奶时候积累的力气都使出来。问者点头。

注:武术界喜欢把各种招式、解数,号之以雷人名称,如:蛟龙出海、猛虎下山、青猿摘果、白鹿衔花、金锤击顶、铁爪掏心、大鹏展翅、金蝉脱壳等等。(王琛)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