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古代的高考
【发布日期:2018-06-0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高考,牵动着亿万家庭,国家为了保障高考的顺利进行,更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公正、透明的平台,选拔出真正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才,现代是这样,古代也不例外,而且很多细节听来让人感叹连连。

考前洗澡:预防作弊,古代与现代一样严格。洗澡曾是古代防止考试作弊的重要方式。《金史》记载当时的科举考试之前,考生们都要由不识字的士兵搜身以防作弊。后来有人指出,“搜检之际虽当严切,然至于解发袒衣,索及耳鼻,则过甚矣,岂待士之礼哉!”遂向皇帝建议“使就沐浴,官置衣为之更之,既可防滥,且不亏礼”,并得到许可。考前洗澡并提供制式服装,既防作弊又不“亏礼”,真可谓有理有节。对科举夹带作弊,历朝政府都严令禁止。尤其是到了清代,科场作弊之风日益猖獗,为防范科场夹带作弊,清政府不仅对考生的衣着和携带器具作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还就如何严格搜检颁布了一道道政令。所有参加考试的士子,都得接受彻底的搜身检查,连考生头上的辫子也要解开来查。

可以复读:好多考生在京城考完试后,“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闭门苦读,投入到了下一轮备考复习中。这在考得不好的落榜生中表现最明显。在唐代,考生考完试不离开京城回家,又称“过夏”,因为要在京城过夏天了,就在考地复习。这种在高温时节仍给自己安排学习,又称“夏课”。用唐人李肇《唐国史补》的说法是:“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以出,谓之夏课。”在唐代,以夏课为代表的复读之风特别盛行。夏课主要的作业是“写作文”,进行诗文的创作。其实,古代考生考完后不离京回家,也是有其客观原因的。古代交通不便,家里条件差的要靠步行到京城参加考试,路途少的耗时月余,多者数月甚至半年。所以许多考生索性不回家,呆在京城,这样免了差旅费和旅途之苦,又有复习时间。

可以查卷:古代阅卷的主观因素比现代要多,对考生的成绩影响很大,有不少落榜生是被不负责任的阅卷人员误了前程的。因此,责任心强的考官会抽查未考中的“落卷”,主考官也有权力调阅副主考官未“取”的荐卷进行复核。此外,还有一条比较人性化的规定那就是允许落榜生查卷,这也是监督阅卷人员的一种好办法。如果把优秀的卷子评差了,考生一旦上访,麻烦就大了,责任人是要被朝廷治罪的。一般在考试成绩张榜公布后10天内,落榜考生都可以查看自己的试卷。“落卷”上会有考官的阅卷批语,一看就明白为何未被录取,也算“死个明白”。(任万杰)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