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幹】(生卒年不详)
释正幹,俗姓吴,莆田人,唐代高僧。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唐五代福建禅宗派系“南宗禅”。“禅”是梵语“禅那”音译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是古印度各种教派普遍采用的一种修行方式。中国的禅宗创于菩提达摩。南朝梁武帝萧衍普通年间(520~527),菩提达摩自南印度来中国,后住河南嵩山少林寺。达摩主张以心传之,不立文字。师将自己的心法传与惠可。故达摩被尊奉为禅宗初祖。慧可又传徒弟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是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出了神秀与慧能两大弟子。神秀主张渐悟,为禅宗“北宗”,亦称“北宗禅”。
慧能在弘忍处获得传法衣钵,为禅宗正传,人称六祖。旋返广东隐迹山林。后在广东曹溪南华寺开法,弘传其顿悟法门,四方僧人云集。德宗李适贞元五年(789),沙门正幹尝赴曹溪从六祖慧能学法,既得其旨,正幹乃辞去,六祖送之,曰:“把菩即此。”正幹至福州黄蘖山,黄蘖叶苦,正幹禅师想起慧能之嘱,曰:“吾受记于师,逢苦即住,其在是乎!”抵此,乃安之,遂创院名般若台。今十二祖师堂其地也。贞元八年(792),于其东大辟堂宇。德宗改为建福禅寺(即黄蘖寺),其属届福清县清远里。以山多黄蘖,故名。正幹遂为黄蘖初祖。宋真宗赵恒咸平初(998),降太宗御书,因阁于法堂西,以藏之。山下有龙潭,泉势高健,淙崖石为穴,下潭无底,潭口径八九尺,僧云:“中有福德龙,祷雨辄应。”上绝险处复有一潭,人迹罕至,龙尝移从下潭而上,所历有爪迹。
(宋梁克家《三山志》卷之三十六·僧寺、李俊甫《莆阳比事》卷之七、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三十二·人物、清清馥、道暹重修《黄蘖山志》卷三)
【释文偁】(生卒年不详)
释文偁,仙游人,唐代高僧。唐宪宗李纯元和中(806~820),学佛于邑之仙苑。文偁是位净土宗的僧人。何谓“净土宗”?净土宗是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以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终极目标。早在东晋时慧远和尚极力倡导,并在庐山东林寺结“白莲社”,集僧俗一百二十余人念佛,在当时南方地区极有影响。此后北魏的昙鸾,唐代道绰和迦才等继续提倡,到唐初的善导(613~681)才真正建立起这一宗的理论体系。就能往生阿弥陀净土。这主要是对出家教徒而言的。《无量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说,不出家作沙门的人,如能大修功德,奉持斋戒,营造寺庙,建立塔像,饭食沙门等,也同样能被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净土宗的影响下,唐代大造寺塔成风。
隋代福建即流行弥陀净土信仰,如闽县“净土寺”,唐时建,会昌废佛时改名为白马庙,后复为寺,称东禅净土寺;又怀安白莲院,建于唐大顺二年(891)。早在贞元十五年(799),在福建观察使柳冕为唐德宗皇帝祝寿祈福,在乌石山建造无垢净光塔碑;至今立于乌石山的崇妙保圣坚牢塔旁。又如福建威武节度使王审知为父母及兄长荐冥福,于唐天祐元年(907)在于山造“报恩定光多宝塔”。并在这个基础上建成“报恩定光塔寺”。五代时永隆元年(939),闽王延曦为自己及家眷、臣僚祈福,在乌石山“无垢净光塔”遗址上建造“崇妙保圣坚牢塔”,这些都是净土宗影响下涌现的产物。
咸通初(860),泉州刺史闻文偁师大名,特延致之,至则开元寺东与造木塔五级。“其所募但设器于四门,令施者日投其钱,傭直令其自取,有过取者,归辄迷途,无敢多取钱者。”(见明元贤《泉州开元寺志·开士》)[按:开元寺位于泉州市西街。为唐代桑园,园主黄守恭以桑开白莲,舍地为寺。始建于垂拱二年(686),开元二十六年(738)改今名。到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并为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寺庙规模宏伟,主建筑有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东西二塔等。]
(明元贤《泉州开元寺志·开士》、《福建宗教史》第二编佛教)(黄祖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