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南宋文坛宗主刘克庄(二)
【发布日期:2018-06-1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东岩山


三、屡试不第  以荫补官  

尽管刘克庄“生有异质,少小能日诵万言,为文不属稿,援笔立就。”“弱冠以词赋魁胄监,补国子生,入上庠(xiǎng,即太学)。”然而,他在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和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连续两年参加科举考试,却因为文章词意不符合主考官的要求而屡试不第,这使他感到十分的失望和无奈,于是他不得不打消了走科举入仕的念头,而改为专攻古文。

在我国古代,一般的读书人想要不通过科举考试而进入仕途几乎是不可能的事。然而不是科班出身的刘克庄是幸运的。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时年二十三岁的刘克庄依靠他父亲的恩泽“以荫补官”进入仕途,任将仕郎,靖安县(今为江西省宜春市属县)主簿,从而开始了他长达六十年的仕途生涯,并凭借着他杰出的文学才能和辛勤的耕耘,终于成为南宋名彪史册的大文豪。 

四、名动京师

历史似乎对刘克庄特别眷顾。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也就是在刘克庄“以荫补官”的这一年,历史再一次给他以机会,使他能够因此而一举成名,成为南宋文坛上一颗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的耀眼的新星。

刘克庄二十二岁就能捉刀代笔为其时任淮东转运判官的父亲刘弥正代拟公文。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宁宗皇帝以南宋理学家朱熹所倡导的理学“有德于朝”,要给朱熹特赐谥号,令太常寺讨论拟定谥号。所谓谥号,《说文》谓:“行之迹也。”《疏》言:“人死将葬,诔(lěi)列其行而作之也。”意思是说谥号是人死了以后,朝廷根据其生前的行为和实际贡献赐给的名号,以彰显其功德。所谓“特赐谥”,按照宋朝的《谥法》规定,官员生前所任官职必须达到一定的级别(一般要光禄大夫、节度使等三品以上官员),死后才有资格由太常寺报请皇帝赐谥,不够资格的需要皇帝特赐才行。

由于朱熹生前只当过福建同安县主簿、江西南康军知军,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知福建漳州、湖南潭州等低级别的地方官员,入朝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秘阁修撰也只有不到四十天的时间。按照规定他是没有资格享受谥号的,因此必须由皇帝特赐才行。当时太常寺在讨论应当给朱熹赐什么谥号时议定的谥号为复字“文忠”。而当时刚刚进入仕途的刘克庄认为朱熹实际从政的时间并不长,其主要的功德在于著书立说,宣扬理学思想,给朱熹定复谥“文忠”不符合他生前的行为实际,应当重新予以复议。于是,他为时任吏部员外郎兼考功右司、左司郎中的父亲刘弥正代拟了一篇《侍讲朱公覆谥议》上奏朝廷,建议只要赐朱熹一个谥号“文”就足以彰显其功德。

刘克庄《侍讲朱公覆谥议》文大量地引经据史,充分地论述了为什么只要给朱熹定谥号“文”的理由和根据。他说:

谥,古也。覆谥,非古也。《谥法》曰:“谥生于行者也,苟当于行,字一足矣,奚覆哉?”故侍讲朱公没于爵,未得谥,上以公道德可谥,下有司议所以谥,谨献议曰:六经,圣人载道之文也。孔子没,独子思、孟轲氏述遗言以持世,斯文以是未坠。汉诸儒于经,始采掇以资文墨,郑司农、王辅嗣辈又老死训诂,谓圣人之心真在句读而已。涉隋唐间,河汾讲学已不造圣贤阃域。最后韩愈氏出,或谓其文近道尔。盖孔氏之学赖子思、孟轲而明,子思、孟轲之死,此道几熄,及本朝而又明。濂渓、横渠、二程发其微,程氏之徒阐其光,至公而圣道粲然矣。

初,太常议以文忠议公。按公在朝廷之日无几,正主庇民之学鬰而不施,而著书立言之功大畅于后。合文与忠谥公,似矣而非也。有功于斯文而谓之文,简矣而实也。……世评韩愈为文人,非也。《原道》曰:“轲之死,不得其传。”斯言也,程子取之。公晚为韩文立《考异》一书,岂其心亦有合歟!请以韩子之谥谥公。

刘克庄《侍讲朱公覆谥议》文从孔、孟儒学的兴起、发展以至近于衰落和复兴的全过程,充分肯定了韩愈发动和领导的古文运动对复兴儒学和宋代理学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刘克庄认为韩愈倡导和领导的古文运动明确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与“道”的关系,为宋代程、朱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朱熹晚年为韩愈的文集注译,作《韩文考异》一书,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说明他们两个人的心是相通的。刘克庄认为以“文忠”两字给朱熹定谥号,似是而非,并不贴切。因此他建议以韩愈的谥号“文”给朱熹定谥号。刘克庄认为这样既简明而又实在,符合朱熹生前的行为实际和对理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宁宗皇帝最终力排众议采纳了刘克庄的意见,于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特赐朱熹谥号为“文”。世称朱熹为“朱文公”由此而来。

刘克庄《侍讲朱公覆谥议》一经问世立刻引起朝野震动。当朝中大臣知道为理学大儒朱熹拟定谥号的《侍讲朱公覆谥议》文竟然是出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刘克庄时无不感到惊讶,纷纷寄语刘克庄表示愿意“折辈行”与之结为文字友。洪天赐《后村先生墓志铭》云:“侍郎定谥朱子曰文,天下称当。忠简傅公(傅伯成)闻议状出公手,寄声愿交,诸老多折辈行。”洪天赐《后村先生墓志铭》中所讲的侍郎,指的是刘克庄的父亲,时任吏部员外郎兼考功右司的刘弥正。“公”指的则是刘克庄。林希逸《后村先生刘公行状》亦云:“(刘克庄)初年即见知于诸老,温陵竹隐傅公(傅伯成)知晦翁《谥议》乃公所笔,寄声愿纳交。”傅伯成,字景初,号竹隐,温陵(今福建晋江)人。仕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四朝。官至左谏议大夫、吏部侍郎。晚年以显谟阁直学士、光禄大夫致仕,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忠简。

傅伯成十分赏识刘克庄才能。他不但愿意放下身段,折辈份与年轻的刘克庄结为文字友,而且在应召赴朝廷奏事途经莆田时,还特地登门拜访刘克庄,览其新作,称其诗文“亶亶逼人”,充满才气和傲气。他甚至还称刘克庄为“哲匠”,多次向朝廷举荐称:“使为文字官,必称职。”然而这时的刘克庄虽然已经以荫补官,但他仍然还只是一个任子、选人,不符合所谓京官的资格,所以未被朝廷采纳。所谓任子、选人,是指那些未经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一般士人。任子、选人要想获得京官的资格还需经过所在路帅、抚、监司或郡守荐举保任状五纸,才能于次年春赴京改官获题名任承务郎或宣教郎等,进入所谓京官序列。(詹淑海)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