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宝民
蔡明亮是台湾比较另类的电影导演,给我的感觉,他的电影作品,和侯孝贤一样,都有一种文化内涵在里面,也许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能在国际上屡屡获奖吧。显然,在电影日渐商业化的今天,蔡明亮依然称得上是一个文艺片导演,是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蔡明亮的电影作品《郊游》,在2013年9月初举办的第70届威尼斯影展中拿下了“评审团大奖”,按理说,得奖当然是值得庆贺的好事,可是,就在这次影展上,蔡明亮却突然宣布“《郊游》将是我的最后一部电影”,因为“拍摄商业电影违背了我的艺术原则。所以今后决定退出影坛”。《郊游》是不是商业片?因为没看过,不好妄加评论,但从蔡明亮的举动上来看,这部电影很可能是迫于市场压力而按照商业模式拍摄的,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很可能使作品的艺术性大打折扣,而这对蔡明亮的艺术至上理念显然是一种伤害,所以他才做出了上述选择。这件事给艺术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是选择艺术,还是选择名利、金钱?
张艺谋是大陆电影文艺片的领军人物,但那是以前的张艺谋,从拍《英雄》开始,他就慢慢“变”了。以前的张艺谋,确实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也正因如此,他才拍出了一批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细节的逼真、场景的原生态等都令人惊叹,但从2001年拍《英雄》起,他就渐渐向名利和市场妥协了。张艺谋为什么要拍《英雄》这样一部武打片呢?是冲着奥斯卡奖去的,因为就在那一年,台湾电影导演李安凭借一部叫《卧虎藏龙》的武打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大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得到奥斯卡的认可,张艺谋一看,原来那些老外评委钟情中国的武打片啊!好啊,那我也得拍武打片!于是,张艺谋便拍了一部《英雄》,结果呢,这部片子票房还算不错,但人们明显感觉到,拍《英雄》的张艺谋不再是为艺术献身,而是为了获奖,为了名利,为了票房,结果赢得了票房,却输了艺术。而且,在随后的奥斯卡评奖中,《英雄》什么也没评上,因为出于功利目的拍出的东西,已经不是艺术品了,人家老外才不傻呢。但张艺谋却执迷不悟,2004年又拍了一部武打片《十面埋伏》,结果依然是骂声一片。从此以后,张艺谋的作品,大都是为了市场服务,只要能赚到钱,我就拍。比如,2009年春节,小沈阳在春晚一炮走红,张艺谋立即飞到沈阳商谈,之后,他拍了一部搞笑电影《三枪拍案惊奇》,这部电影,当然又大赚了,但作为张艺谋这样一个以艺术片成名的国际大导演,拍这种低级趣味的商业片,真是可惜了。
前几年,成龙拍了一部叫《神话》的电影,电影中有一段情节,是主人公到印度去,邂逅了一个印度女郎,并擦出了火花……这段故事,怎么看都与影片整体风格不协调,怎么看怎么别扭,后来听说,原来的剧本中,没有这段情节,这段关于印度的情节是后加上的,为什么要加上呢?原来是出于票房的考虑,印度是人口大国,如果在电影中加上关于印度的场景,再请印度大明星玛丽卡·沙拉瓦特出演,这部电影在印度就有市场了。果如所料,因为有了这段情节,因为有了印度明星的参演,这部电影在印度果然大卖,赚足了票房,可是,这样一来,艺术性就大打折扣了。为了票房而牺牲艺术,到底值不值呢?
学生时代,我曾经特别喜欢一位女作者的文章,那时,她还没有成名,但她那时的文章确实好,有一种真情在里面,能让人读得泪眼朦胧。但后来呢,她的文章越发越多,也出书了,文章却不再令人感动了。什么原因呢?后来才知道,她初起写作的时候,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有保障,写作纯粹是出于兴趣。名气大了以后,她就辞掉了工作,离开了小县城,到大城市做起了专职撰稿人,完全依靠写作为生了。这样一来,为了能不断地获得高回报,她对文章的质量要求就不像以前那么严格了,所以,之前文章中那种真情的味道,也就没有了。
泰戈尔说:“鸟的翅膀系上黄金,就再也飞不高了。”在金钱、功利驱使下的创作行为,必然会使艺术的纯粹性受到伤害,艺术其实是最不应掺杂功利的,艺术是人类审美地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而审美在本质上是超功利的。受功利化驱使的艺术工作者,其心灵早已被喧嚣、浮躁所俘虏,早已丧失了艺术的本质,因此,其所创作的作品,就不可能是震撼人类心灵的不朽之作,只能是苍白、空洞的精神垃圾。记住罗曼·罗兰的那句话:“艺术不在金钱之下,而在金钱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