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kō kiàu 敲、科彀
莆仙方言解惑的困难往往不是偏僻的词,而是日常挂在嘴门口的词。一友人听我在解惑方言,就问我:“凡事要p?蘅: p?蘅:,不要kō kiàu 精精。p?蘅: p?蘅: 和kō kiàu 两个词怎么写?”这平平常常的词,又把我难住了。像容易的反义词kāu kì,至今我还没有想出更好的解。有人说这是“江郎才尽”。我说不敢,不敢自认曾经是像江淹一样的才子。我说恐怕是触见了阿尔茨海默——老人痴呆了。但我还愿意把老拙的愚笨思考端出来供诸君品赏,请指导。
一、p?蘅: 。我知道莆仙民间流行一个说法:“有”字下面缺一横是dì?誽,缺两横“冇”是p?蘅:。这是无根据胡诌,“冇”字《现代汉语字典》中有,是湖南等地方方言,音mao。例如:“冇(mao)人(即没人)”。至于di?誽。也不是“有”下面缺一横,而是“橂”字。《集韵》橂,堂练切,木理坚密也。此说可采纳。那么莆仙方言p?蘅: 是从哪里来的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来源:一是“破”字,莆仙方言文读音p?蘅:,俗语“凡事要看‘破’,不能太当‘真’。”莆仙方言“真”与“精”同音。二是“膨”字,膨胀。莆仙方言“膨”白话póng,与p?蘅:相近。膨膨,是说内空。佛教教义色是空,是教人要看破人生。莆仙方言“说空话”,称为“起膨母”(即发酵剂或膨松剂)。俗话:“膨人办膨事。”“膨”是从表象说,用形象化语言;“破”是哲理,告诉人们要穿透事物看本质。两说皆可通。
二、kō kiàu 。初看很简单,不过是说做生意算账的事。再进一步看,kō好像是“加”,“kō做靠”好像是“捆”一起,加在一起。“kiàu”好像是“减”,“kiàu了这还剩多少。”像是“扣”了这笔还剩余多少。再深一层看,莆仙方言中kō、 kiàu 往往混为一谈,“kō帐”和“kiàu帐”相同。用嘴kō,用嘴kiàu,都是口算。说某人“厄(会)kō,别(‘不也’合音)kiàu。”“这事等我kō kiàu一下。”kō kiàu好像义同谋算。说半天,kō kiàu到底是哪两个字,还不知道,难怪说“阿骚讲无字”。
三、敲字,莆仙方言,文读为kiāo,白话为k?蘅:。笔者怀疑kō kiào就是这个“敲”字的方言白话与文读(k?蘅:,kō两音很接近)。“敲”字即“敲竹杠”的“敲”,“敲竹杠”在词典释义为:借机诈取他人财物,或在交易中,抬高价钱,从中多获利。莆仙方言中敲字文白读两用的例子很多,如:用白话,“不要k?蘅:(敲音同考,多佔也)人家物件。”“贪先贪k?蘅:”(敲音同考,句意为抢先多佔)。用文读,“女儿出嫁起kiáo(敲变阳平)要添嫁妆。”“呆囝kiáo(敲阳平)要食奶”等等(注)。“敲竹杠”目的是为多获利。买卖双方立场不同,利害不同,莆仙方言用“敲”字文读和白话来表示,非常微妙。如“敲”(kiǎo)文读,表示要求多得利;白话(k?蘅:)表示已得利。还有,同样是白话“敲”,声调不同,表示意思相反:“这物件拿到市场去敲。”音靠,即大减价、大摔卖。“买到这物件大敲。”音考,即捞到便宜货。
四、古代捕猎,一般用两种手段:一挖坑,莆仙方言谓之“科”(白话),作为陷阱,让猎物“落科受捕。”二用箭瞄准射击,获取猎物。近日笔者读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篇:“(唐太宗)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其中有“科”与“彀”,与莆仙方言kō、kiào相同,不禁抚掌称奇!
查字书,“科”多义,原义为草木杆中空也。《广韵》科,空也坑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科假借为坎,科坎双声。《孟子·尽心》:“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赵岐注:“科,坎也。”《太玄·从》:“从水满科,不自越也。”意思是:古代“科”字假借为坎(坑),水流经之径,遇坑必须灌满才能继续前行。莆仙方言“坑”白话也称“科”,如“猪母揾科”、“正好落科”、“前面一个科,行路要小心”等等。“彀”goù《广韵》古候切,音构。箭能射及范围。《庄子》:“避于羿之彀中。”《唐摭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现代汉语大词典》释“彀中”为比喻圈套陷阱。看起来“科”“彀”也与“kō kiào精精”有点联系。“科彀”圈套、陷阱、算谋也。
咳!一个小小的kō kiào方言案件,如此多除(多绪),恐怕包、海两青天也难断案。笨拙如笔者,焉能定夺,只好期望高明,不然只能让方言听音会意,朦胧交际,无法用精确文字表达了。呜呼!
注:“敲”变音为阳平kiáo,亦可写做“求”。如:“呆囝kiáo(求)嚎不肯睡”,“这个人千(呻)kiáo(求)半天不肯走”,“kiáo苦(求告)许多事体”等。“求”是软手段,“敲”是硬手段,两说可并存。 (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