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桥莲花峰陈伯献诗刻 陈宝柱/摄
一、陈伯献家世
明洪武年间,榄巷东房(陈翊)之后,榄巷陈氏十六世陈贤祖(广东盐课司提举)自橄榄巷迁到文峰库前(在今文峰宫前一带),是为文峰房陈氏始祖。陈伯献为贤祖玄孙(榄巷陈氏二十世)。
二、陈伯献其人
陈伯献字惇贤,号峰湖。兴化府莆田县城内库前(今荔城区镇海街道文献社区)人。明弘治二年(1489)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弘治十四年二月授南京吏科给事中,弘治十七年奏请停福建采鹧鸪等珍异禽鸟之事,以苏民困。正德三年(1508)四月疏逆党刘瑾罪状,被削职为民。瑾败,正德六年(1511)二月擢广东布政司左参议,分守海北道。正德十年(1515)四月升广西按察司副使、提督学政(提学副使),兴复宣成书院,作《重修宣成书院立田记》。曾两次游桂林虞山并留下两幅诗刻。未几,以母老乞归。结茅莲花峰下,游情艺苑,兴致翩翩。尝作智泉改名题记。伯献工画善文,画宗王维,文近曾巩。其著有《峰湖集》若干卷。
三、正德九年(1514),广东布政司左参议陈伯献上奏事。
正德九年(1514),广东布政司左参议陈伯献上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据此可知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
四、正德十年(1515)六月,广西按察司副使陈伯献回乡省亲,游林桥莲花峰并留有诗刻。
正德十年(1515)六月,广西按察司副使陈伯献回乡省亲,游林桥莲花峰(位于城厢区凤凰山街道林桥村太子山上,可从石室岩寺沿健身步道拾级而上山顶,有一小路往西走约八分钟就到。),此景由大小不等的五块似如莲花瓣的巨石组合,在山顶上盛开着。陈伯献赏此处美景,一时兴起,在一莲花瓣巨石上题诗留念。诗云:“太华峰头种,千秋向晓阳。凌高风不动,开下满莆香。”署款:“正德乙亥(1515)六月,陈伯献书。”
五、广西提学副使陈伯献重修广西宣成书院,并书《重修宣成书院立田记》。
清金鉷修,钱元昌、陆纶纂《雍正广西通志》(卷三十七)学校中载:“宣成书院旧在今府学之西,宋景定三年(1262)经略使朱禩孙建,祀南轩张宣公栻、东莱吕成公祖谦。理宗敕赐匾额,后毁。元元贞中重建,至正三年(1343)重修。明初改为临桂县学,正统五年(1440),御史刘隽复建于县学西。弘治十七年(1504),提学姚镆移建府县二学之间。正德中,右布政使翁茂南(莆田黄石人)、按察使宗玺、参政黄衷、副使傅习、张祐各捐俸重修,置祭田三十亩。陈伯献有《重修立田记》,明末复废。”
陈伯献书《重修宣成书院立田记》,文录如下:
重修宣成书院立田记
市书院之制,昉于唐,盛于宋。前代学政未备,或假浮屠氏之宫,士之病于进修无所,往往择胜地构精舍,为群居之讲授。其著名海内若白鹿、岳麓、嵩阳、睢阳是已。自是濂溪、河南安定、紫阳、清湘,各有书院以祠先贤,又皆出于有司之褒表。
我朝学校遍天下,师有定员,祀有隆典,教有成法,而生徒有常廪,若无待于书院者。然考古图旧景,有先哲之休风,以羽翼庠序之教,其可弃置于翦灭之余耶?
桂林旧有宣成书院,宋经略使朱禩孙创建,以祠张南轩、吕东莱二先生也。入元以来,屡经兵燹建而毁者再。正统五年,御史刘公隽复创于县学之西,旧址也。弘治十七年,提学佥事姚公镆移介两学之间,立祠于前,凿池于后;讲课有堂,肄业有斋,退食有寝,庖庾有次。大规聿搆,视昔有加。伯献以晚学承乏于此,睠惟斯院。落成未久,而漶漫随之;岁月易迈,懼益摧毁。士之有志就学者,贫无资给。乃谋左方伯何公,曰:“是风化之几也。”咸捐俸以助。于是右方伯翁公茂南、宪使宗公玺、参政黄公衷、宪副傅公习、张公祐、宪佥俞公缁悉各捐俸以从事。巡按御史谢公天锡闻之,又欲推之悠久,乃籍救荒谷赢余,置田一百一十亩,以岁之入而给其需。遂修射圃,置穿亭。坏于上者,撤而瓦之;剥于下者,平而甓之;营而缭垣,涂塈而垩之。列郡生徒就学,悉有廪饩,贫不能存者,亦赒赍焉。先是院有祭田三十亩,岁久并于豪强。御史杨公璋复之,至是祀事咸备,学政增崇,人心飞跃,而书院焕然改旧矣!
慨自孟子没斯道,晦蚀千数百载。舂陵河南大儒继作。然后二帝、三王以及吾夫子之传授者,始阐明于时。子朱子缵周、程之绪,集大成,明经训,以觉斯人,独于二先生推重焉。观其同心协志,以闲先圣之道,毫分缕析,身体力行;中更学禁,自信益坚。其所以扶纲常、立人极,关系乎天下万世之重,殊非习浮踵陋之所能为焉。南轩(张栻)持节于此,每以兴学立教为己任。东莱(吕祖谦)毓秀于此,亦尝究意于乡邦子弟。今去诸贤几三百余载,而其书家传人诵,如日中天。奈何学者徒剽窃其文,以为科第利禄之媒。其于穷理修身之要,茫然莫践其实,岂建立书院之初意,诸公风厉之盛心哉!
今之为教与学,果能离经辨志,崇本趋实,挹宣成之像而学。周旋俎豆之间,以舒其容。循鼓舞弦诵之风,以陶其气;端居默识,以极夫反己致曲。俾上不负朝廷乐育之恩,下不孤乡邦典型之望。异时名世辈出,则虽地称荒远,亦将超越于中州,岂特度长絜短而已。而况涵濡宣成遗译,为书院增重,不于诸公为有光乎。呜呼!予日望之。
六、广西提学副使陈伯献留存桂林的石刻
杜海军辑校《桂林石刻总集辑校》第534页载“陈伯献虞山题诗(刻)”,诗云:“碧落旋杓应翠微,紫霞缭绕傍人飞。灵崖射日岚光坠,石隙消烟镜宝辉。空鑿书留仙迹在,长廊鸟下饭僧稀。同游尽是天门客,谁带天花一瓣归。”署款:“正德丁丑(正德十二年,1517)春正月,峰湖主人莆田陈伯献书。”
陈伯献虞山诗刻(摩崖)在广西桂林市七星山四仙岩,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刊。据拓本录。《中国西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注:拓本长、宽各70厘米。楷书。
正德十三年(1518)季夏,广西提学副使陈伯献再游桂林虞山并再题虞山诗(刻),诗云:“帝德光天逈不磨,千秋祠宇蘸清波。苍梧云起疑华衮,湘浦月明想玉珂。山下江篱斑竹在,庙前莎草落花多 。韶音洞古遗蹤远,谁续南薰觧愠歌。”署款:“正德戊寅(正德十三年,1518)季夏(六月),莆田陈伯献书。”
陈伯献再题虞山诗刻(摩崖)在桂林虞山,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六月刊。《中国西南地区历代石刻汇编》注:高42厘米,宽78厘米。正书,字径6厘米。(吴国柱)